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许敬辉
[导读]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许敬辉
        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537000
        摘要: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地域文化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是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结合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以及思想理念等诸多要素所产生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包括地方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风俗习气、家乡情感和精神文化等。地域文化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影响重大,同时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关键词:地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凝聚着厚德载物、爱好和平、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需要。
        1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理论性,学习难度较大,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进行解读。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入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创设真实的感知情境,能够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文化自信。比如,可将当地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等作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他们为表率,努力成为新时代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
        1.2传承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
        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文化品质和人文精神。地域文化内容丰富,包括历史人物、戏剧文化、曲艺文化、艺术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明珠,传承着开放、包容、平等、互信的商业精神。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全面认识地域文化,推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价值,增强地域自豪感。
        1.3促进地域文化交流
        高职学生来自各地,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文化能塑造学生的文化气质、品格和韧性,也会对学生的文化思维进行固化。在高职院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能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接触新的文化、形成新的思维认知方式,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和发展。将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学生树立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价值观。
        2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分布着很多文化不同的地域,在这些不同的地域,人们所接触和学习的风俗习惯、人文特征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异。高校内的学生一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他们的思想、习惯、价值观等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性,同时,不同的地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而能否掌握好地域文化对学生思想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就像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进行交流时可能会产生“代沟”影响沟通一样。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生活习惯、文化素养、风俗习惯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流。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思想情感的不同,就以南北之间的差异为例。一般情况下,北方的大学生很注重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他们很多时候会将对事务处理能力当做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来自南方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则不像北方大学生这么的看重,他们会有意识地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对事务处理能力分开来对待。但是,无论来自哪片地域的大学生,当他们不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时,就很容易让他们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显得格格不入,进而很可能让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和心态的成长,长此以往,甚至会有形成心理障碍的可能。为此,只能利用地域文化在学生思想中已形成的基础,帮助学生在思想、观念、情感上认同并接受在高校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实现更好的效果。如果没有将不同学生所接触的地域文化不同考虑进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当然,所取得的效果也很差强人意。所以,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地域文化对其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同时也要清楚地域文化也是一种难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果高校想针对某些独立的个体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把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教育资源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前提。总而言之,如果高校能够将不同的地域文化运用得当,将会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很多有利的作用,与此同时,这样的做法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种保留和传承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认识观取向,坚定不移地坚持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
        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不足
        3.1高职思政教育对融入地域文化重视不够
        当前,地域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为地域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率较低、运用方式有限。校园景观虽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也以标语、海报的形式被展示在实验实训场所,但实际感召力比较有限,多数学生在初见的新奇之后不会深思。鲜有学校开设专门的地域文化课,因而缺乏科学、系统又生动的地域文化教材。此外,高职院校结合地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大多采用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多以案例的形式穿插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中,极少在思想政治实践课中加以运用。即使安排了一些实践教学内容,也往往停留在对当地著名自然景点或人文景观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层面,对地方文化的精髓缺乏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不够。
        3.2形式不够丰富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引入思政教育,能够激发他们探究身边事物的热情。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偶尔会引入地域文化资源,主要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必要的案例讲解,但内容较少,不够全面。整体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地域文化的融入方式比较少,没有综合运用图文、视频等资源,也没有对地域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导致高职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理解不够透彻,也没有对地域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自然无法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性不强,使地域文化无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3.3地域环境下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给予积极关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式,同时持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建立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新的承载媒介和活动形式。一方面,地域环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和手段,地域文化可以真实地展现出世界观、价值观的碰撞和交融,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直接、快捷地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起到正确引导和纠正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真正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就必须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文化规律,探求合理的教学模式、教育模式,逐步深化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这样探索式的融入手段,在实践过程中最大程度的磨合了地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并且升华两者的理念,有利于实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上的渗透,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


        4加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4.1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发地域文化校本教材
        高职院校要引导思政老师通过调研、学习不断提高地域文化知识储备,加深对地域特色文化的认知,把传承和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作为自身传道授业的责任和使命。学校可以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相关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理论教学,同时设置必要的地域文化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当地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丰富的地域文化融入校本思政教育教材。如无锡的高职院校可在校本教材中编写荣氏家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奉献社会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感受当地实业家开拓务实的创业精神和服务大众的爱国情怀。这类融入当地文化资源的教辅材料,既可让学生加深对高职阶段学习及将来工作所在城市的了解,又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温度。专业课教师可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专业课程教材,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传统学徒制条件下陶瓷手工工艺师傅传艺没有教材的弊端,在引入“五朵金花”陶瓷传统手工工艺大师工作室的同时,用心做好转化工作,将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将一线案例转为教学案例,将生产实际转化为教材内容,精心开发编写《陶瓷手工技艺》系列教材,既大大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又大大提升了教师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
        4.2丰富融入方式
        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融入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入。首先,在“两课”教学中,可以开展模块化教学或地域文化专题教学,通过引入地域文化更好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推动知行合一。其次,要建立专门的地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统宣传地域文化。教师要对地域文化进行系统学习,提高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理论水平。最后,要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标志、文化走廊、雕塑上展示地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还可以将校园重要建筑物、活动主题的命名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比如,新疆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丝路大讲堂”,将丝绸之路文化嵌入高职院校的学风和教风建设。
        4.3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塑造大学生文化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中,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校园内树立地域文化鲜明的名人雕像、艺术雕刻、手工展览等,凸显吉林地域文化特征。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实效性。校园是教育思想传播的阵地,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特色的表现形式。吉林地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将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4.4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
        首先,课堂探讨交流式教学,需要对传统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提供良好前提条件。通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互动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看待文化时,能够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锻炼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其次,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在制定高校思政教学规划过程中,应融入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形成不同的文化课程种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在课堂教学时,可为学生讲解地方历史发展、名人事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地方文化。最后,运用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例如视频教学的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知识内容,有利于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需要注重视频内容的覆盖面,以及所融入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否具有教育价值,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影响。思想政治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地方文化素材,为学生制作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保证视频教学资源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通过精练的语言以及精美的画面,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受到双重冲击,感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4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将地域文化考虑进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一些改变,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地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件场所。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等场所,让学生对这些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更为强烈的喜好感和认同感。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在假期对自己家乡周边的地域文化进行调研,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一下地域文化,并且掌握这些文化资源,为更好地接受教育打下基础,自行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思考,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4.5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丰富地域文化应用形式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发集教学、培训、视频、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专门网站,将地域文化的系列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开辟新的专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信息传递快、资源丰富等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地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另外,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成直观可视的图像、视频、动画等,通过手机、电脑等介质进行即时和便捷的传播。学校可成立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工作室,吸收宣传部、思政教学部门、团委工作人员及人文课程的骨干教师和喜爱地域文化的学生,与地方文化学者一起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制作“地域文化”APP或在微信公众号里设置“地域文化”专栏,安排专职人员定期推送本地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物、时代先锋、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相关的地域“微”文化内容。如人物故事既可以是当地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美德故事,也可以是地方先烈的革命故事、文化名儒的勤学故事;既可以传播当代企业家拼搏奋斗的励志故事,又可以推送身边好人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故事,配上合适的图片、微视频等,让学生愿意看、愿意听,看得懂、听得懂。
        结语
        高职院校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处理好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寻找两者共同点,相互促进、相互配合。高职院校要重视地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地域自豪感,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地方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仵秦,任世强,杨裴羿.地域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4):146-148.
        [2]尹婕.红色旅游:历经10年谋新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23(4).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9-02-26(1).
        [4]王东明,刘姬冰.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8(3):103-106.
        [5]任振翔.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河东文化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18(4):11-13.
        [6]雷吉来,黄金魁.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功能探析———以岭南文化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19(5):112-116.
        作者简介:许敬辉(1972-12)男,汉族,河北永清人,哲学博士,毕业于河北大学,现为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岭南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中国儒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