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
灵丘县第二中学校, 山西 大同 034400
摘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全新的社会型人才。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更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课堂教学缺乏设计,教学质量不佳。就目前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来看,需要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主要从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与以学为主的学习策略展开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分析,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展开详细探讨。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教学方法
导言: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全局角度思考、探寻教与学的匹配点。当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认知被激活,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自然就能准确地把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为扫除实践操作障碍,教师应诱发学生的多元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度探寻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践中提炼操作步骤,拓展学生思维;布设多样化的训练题,发展学生能力。因此,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们应当在深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探索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
1.1 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和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用先前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重的知识(并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区分)。例如在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选择语句"时,必须要对顺序语句和“选择力这些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要十分熟悉,因此要向学生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来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掌握学习是由布鲁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也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主要用于动作技能类的教学内容,包括一些作技能的学习。
1.2 以学为主的学习策略
第一,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多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进进入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学决不能消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也就是说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够掌握好知识技能。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三个步骤组成: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和独立探索。这种教学策略是普遍适用于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第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式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在个体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其中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五种教学策略。
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2.1 多维导学,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激励、鼓舞,而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一个充满魅力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教学伊势,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流程自然就顺畅了。导学形式多元,情境创设是最有效的形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性,采用趣味讲述、游戏渗透的方式,实现教学设计与学生兴趣的匹配,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游戏对学生的激发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对此应有清晰的认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趣味化游戏,并在游戏中融入专业性术语和有特色的人物,让学生充分释放天性,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
2.2 知识探寻,提高学生认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学力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基础、认知基础较高,自然会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倾向,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和探寻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阶段,学生的自觉性较高,但持久性和精确性较差,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照顾少部分后进生的学习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虽然初中生有独特的认知特点,但是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却存在差异。在具体施教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特点,布设不同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实践操作扫除障碍。
2.3 步骤提炼,匹配学生思维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趣味性、探究性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探索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采用问题引导或者直接呈现答案的方式,这种方式无法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积极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为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操作步骤。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要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能力素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共识,教师要进行综合考量,有效设计教学方案。在探究学习重点时,教师要调整思维,充分放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经过学生的探讨、交流,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3 结论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发展与引导作用下,现代教育中更加提倡以创新、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保障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提升的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由此及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之后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奠定扎实的基础,师生之间共同构建高效、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钱凤兰.新课程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J].2017.
[2]蔡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J].2017.
[3]冯晓媛.活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讨[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