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理念指导下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丁毅豪
[导读]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
        丁毅豪
        湘潭凤凰初级中学,湖南 湘潭411228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学定教理念无疑是一种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指导思想。因此,笔者搜集和整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着眼于教学实践展开了研究。而本文将结合相关的研究结论,具体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以学定教理念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关键词:以学定教;初中数学;课堂主体
        审视长期以来的初中数学课程,可以发现部分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以结论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呈现,而学生则只能进行接受式的学习。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难以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且会使其学习质量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学定教理念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简单来说,以学定教就是指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与策略。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定教遵循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切实体现了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同时,从基本的教学形式来看,运用以学定教理念确定教学方法时,需要以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为基础。不难发现,以学定教理念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以学定教理念和数学课程之间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策略。这样一来,有利于逐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为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的意义
        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对于以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并促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全面发展。从学科特点来看,数学学科具有知识抽象性、应用广泛性等特征。只有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进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对于教师的直接传授,学生通过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成功体验。在这种学习体验的驱使下,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长远来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所需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而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高效积累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这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二、以学定教理念指导下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优化策略
        1.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新课导入是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导入,对于后续的学习活动会产生积极影响。为了有效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通过新课导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趣味性的导入方式。这样一来,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以“有理数的乘方”为例,我在新课导入环节引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古印度国王想要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在思考自己想要的赏赐时,这个人提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要求:请给我一些小麦,就放在棋盘的格子上,从第一个格子到最后一个格子,小麦的数量分别是1粒,2粒,4粒,8粒……对于这个要求,宰相马上就建议国王千万不要答应,并且说即便耗尽整个国家的小麦,也根本达不到这个数量。这个有趣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合理设问,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学习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诱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就急于进行知识的传授,那么这些知识只会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在数学课程中,问题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载体。为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问,以此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以“立方根”为例,这节课的知识与“平方根”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我根据相关知识设计了一些问题。

如:(1)对比平方根的知识,应该如何归纳立方根的概念?(2)什么是开立方?立方根和开立方是一种怎样的关系?(3)0、负数、正数的立方根分别有怎样的特点?(4)有多大呢?(5)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性质有怎样的异同点?之所以设计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意图就是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一定的线索。接着,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了自主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了交流讨论。最终,在问题的引导下,不但发挥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建构效率。
        3.创新活动,增强学生参与体验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出数学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因此,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课堂数学活动。此外,在数学活动中,需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知识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推理、实验等综合性的数学素养。
        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例,在引导学生回忆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之后,我出示了一段材料: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地面上,会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轮廓。有人量出这个四边形的一个锐角是30°,并量出这个角的邻边长度分别是55cm和40cm,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了这个四边形的周长以及其他内角的度数。你知道他是怎样计算的吗?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鼓励学生自主构建了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动手操作、测量计算以及交流讨论。如:有小组直接用量角器和刻度尺分别量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度数和边的长度。还有小组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之后,为了扩大学生的认识,我鼓励各小组分别展示了各自的研究结果,并针对分歧之处进一步展开了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有倾听,有对话,有对比,有追问,从而实现了补充、质疑、修正。最终,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的活动方式,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实现了学习活动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讨论中掌握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学习方法。
        4.分层教学,组织学生针对训练
        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推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特点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差异。对此,新课标作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基于这一要求,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逐渐突显出来。因此,在以学定教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出差异化的教学要求。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取得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如:课后练习是完整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我会遵循隐性分层的原则,按照学习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将学生划分成A、B、C三个层次,并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以“一次函数的图象”第二课时为例,完成课内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层练习。具体来讲,作业内容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基础训练。如:已知一次函数y=(m-2)x-2,为了使函数值可以随着自变量的减小而减小,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多少?第二,自主提高。如:如果一次函数y=(2k-1)x+3的图象经过A(x1,y1)和B(x2,y2)这两个点。同时,若x1<x2,则y1>y2,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多少?第三,综合运用。某公司现在用20辆车将甲、乙、丙三种商品运往外地销售,总重量为120t。每辆车都要运货,且只能装一种商品。已知每辆车可以装载的商品数量为:甲:8t,乙:6t,丙:5t。而每种商品的获利分别为1200元,1600元和1000元,那么:(1)如果装载每种商品的车辆均不少于3辆,那么车辆的安排一共有几种方案?(2)为了获得最大的销售利润,那么应该采用哪种方案?最大利润是多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练习内容。而通过这种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均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5.激励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所以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长远来看,学习信心的建立有利于使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得以延续。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激励教育的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激励教育的开展主要是在教学评价环节实施的。在教学评价中,我首先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以此来更加全面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而在针对学生进行点评时,我不会过多关注学习结果,而是会着眼于学习活动全过程寻找学生的亮点。如: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发散性。而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进一步强化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和以学定教理念指导下,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手段,以此来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宁金肖.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外交流,2019,26(22):210.
        [2]王旭挺.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0):48.
        [3]陆秀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9,(3):8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