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资源,助推精彩课堂的生成——谈小学数学课中学生错误资源的利用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陈飞
[导读]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学生生成的数学错题
        陈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罗埠镇中心小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摘要: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学生生成的数学错题,将其改头换面一下,使错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教师不仅要允许学生出错,给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还要鼓励学生细细分析错题,研究错题,使错题为我所用。我们要铭记,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教师应该用资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错题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智慧。
        关键词:错误;资源;课堂;精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生成的错误,教师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思想,往往没有好好加以利用。教师大多生怕学生出错,想做的只是掩盖错误,这也不是真实的。错误是学生真实思考的结果,是最原始的思想和经验的真实暴露。教师要慧眼识金,将“错误”看作一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加深理解,主动建构新知识。那么,如何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促进精彩课堂的生成呢?
1允许出错,给学生营造和谐的环境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希望课堂上都是正确的答案,正确无误的作业。每当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的错误,教师多是选择毫不客气的责骂,给学生造成了恐慌,课堂上越发不敢举手,不愿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举手者寥寥无几,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只听得教师在声嘶力竭的讲评。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出错时,不但要耐心聆听,更要细致地引导生思考错误的原因以及得以改进的方法。
        教师抓住学生错误之时,给予他们一份宽容,学生显得坦然多了,也就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有信心去习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这样的处理,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为学生营造了和谐、安心的学习环境。教师将错误充分利用,以错引对,使课堂多了份人情味与交流味。
2利用错题,引导学生建构严密的知识
        有些数学概念,学生辨析起来不怎么容易,简单的正面说教也难以有效果。教师可以特意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来说,引诱学生出错,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
        如在《倒数》一课中,学生对“倒”字的读音是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倒数”读第四声,教师讲授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时,特意不读“倒数”两字,而是问生:“这个字怎么读?”有的学生就很自信的说:“读第三声。”有的学生表示怀疑。在大家疑惑之际,教师可以做个小实验,选取一本书和一支笔,将笔尖立在书上,教师松开笔,笔就往边上倒了,学生说这是倒,读第三声。接着,问学生,让笔倒过来,该怎么样做?学生就上来演示笔尖与笔尾交换过来,呈笔尖朝上的状态。这时就念“倒”的第四声。教师再引导生看3/2×2/3=1中,3/2与2/3的分子、分母怎么样了?生说:“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就类似于笔头、笔尾倒换过来一样,因此读第四声才是正确的。


        从学生的错误出发,根据“小实验”的展示,由果及因地引导学生探究,分辨清什么时候念第三声,什么时候念第四声,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倒数”中“倒”字的读法,也使学生对“倒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借助错题,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反思的的字面意思即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学生应该对自己的错题作出评价以及对以后学习方法作出修改。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位数和众数》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数据个数为奇数个)后,学生会很快地回答从左往右最中间的数即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却忽略了必须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这一关键步骤,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确保以后在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先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再找位于最中间的数才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收集错例,让学生拓展提高思辨能力
        学生在练习课堂作业或完成家庭作业时,时常生成一些常见的也较为典型的错误,教师该如何去做呢?实践证明,反面的错误矫正与正面的强化练习同样重要,因为两者都具有巩固双基、强化认知结构的功效。教师要注重收集整理学生的典型错例,将错例改头换面一下,有的成为选择题,有的成为判断题,有的成为改错题。多样的题型会带给学生新奇的感觉,让生在错题中反思,从而提升数学智慧。
        针对学习中易错处,即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盲点处,教师要适时地呈现错误,引导生主动识错。如在学习了“分数除法”后,教师出示“5/6×15=1/18”的错误,有利于强化对“除以整数(0除外),就是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一重点的记忆;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呈现“在自然数中(0除外),除了质数就是合数”这一错误命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一难点;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呈现计算时漏乘1/3的错误,意在扫清计算公式运用的盲点。教师主动呈现这些典型错例,目的就在于让错误不再延续。
        教师明晰学生哪些题型容易出错,因此可以精心设计几组易错题,故意引诱学生出错,从而让学生深刻反省,达到主动改正错误的效果。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在实践应用环节,可设计“小明、小刚常去图书馆看书,小明每隔3天去一次,小刚每隔2天去一次。6月30日,他们两人都到图书馆看书了,小明在7月的哪一天会在图书馆第一次见到小刚?”教师知道学生对于“每隔3天”的意义不够理解,若先给学生讲解了,再让生练习,自然是能省不少的时间,但是学生轻易得到的答案,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记忆不会深刻,再次遇到此类题型时,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得出“7月6日”这一普遍错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在日历本上逐日圈一圈,发现“每隔3天”指第一次去与第二次去之间要间隔3天,也就是指第二次去的日子与第一次去的日子相差4天。学生主动改正了这一错误,很自然地就寻求到了正确的解题策略。这种以错促对的方式,学生不但喜欢,而且印象极为深刻。
        一位名师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应该用资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2]对教师而言,学生的错误是机遇,是挑战,是学生思想的真实反映。抓住错误,抓住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教师运用其教育智慧将错误转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演绎成学生刻骨铭心的回忆,使学生在识错、纠错中明理长智,课堂也因此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阿庄.巧用错误资源,精彩数学课堂[J].博客文章,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