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提质上品之文化建设策略与路径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杨晔
[导读] 2018年修订的新《民促法》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保证教育质量”。
        杨晔
        广东万威达教育研究所, 广东 广州510000
【导论】
        2018年修订的新《民促法》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保证教育质量”。2020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我省基础教育工作的主题、主线。民办学校的发展,到了提质上品的关键时期,甚至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一部分教学质量低下,校园生活品质不能满足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需求的民办学校,将会走到终点。那么,民办学校如何提质上品呢?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进校园文化。本文阐述了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内容,揭示了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和学校行为文化的内涵,指明了其建设路径。
        一、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民办学校不同于公办学校,主要表现在:第一,公办学校由政府举办,有强大的资金预算;而民办学校由私人投资,在办学资金上往往捉襟见肘。第二,公办学校的师资队伍由政府部门招聘和调集,纳入财政体系,有越来越高的个人薪资;而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由校方自己招聘和组建,考虑到办学成本,在个人薪酬上要考虑再考虑,计算再计算,不可能有很高的、一成不变的固定收入,有多高的待遇,就决定着这间学校能招到多高素质的人才。第三,公办学校建在哪里,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民生建设的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不存在生源的问题,有多大的民生需求,就建多大规模的学校;而民办学校建在哪里,往往是看举办者能在哪里搞到一块地皮,或者租到一处房舍,这一块地皮或房舍,也许是在远离市区或居民区的地方,其学生来源,是要到各地去招生的,能招到多少学生,是决定着这间学校能否办下去的前提条件。
        仅仅以上三点,就足以说明民办中小学从她诞生开始,就存在着“天生不足”和巨大的投资风险,尽管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发展和同等对待,但那也不好使。那么,在这种窘况中,民办学校该如何自立、自信、自强呢?如何办出成效、做出特色、铸造品牌呢?笔者认为,最有效、最经济、最可行,也是最必要的方法,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因为,学校文化(有时也称“校园文化”)是一间学校的“魂”,失去了这个“魂”,学校就只剩下一架空机器了。犹如一个人没有灵魂,就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一样。这违背了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
        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办学者或者学校管理者,似乎都懂。但实际情况是,未必尽然。要不是似是而非,就是未落到实处,或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理解片面,不能进行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是不够重视,使校园文化处在一种“说有就有,说无就无”的尴尬境地。本文试图从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路径等方面,来探讨与分享学校文化建设这一学校管理的根本性问题。
        二、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
        学校文化究竟包涵哪些内容呢?文化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学校文化包涵哪些结构性内容呢?古今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学校文化的结构要素有不同的观点和分法。本文采用我国华东师范大学赵中建教授的四分法,即把学校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间学校的精神内核。
        三、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接下来,谈谈如何从这四个方面来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1.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1)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
        学校精神文化是现代学校存在的最高价值,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和管理方式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全校师生发展的共同愿景。她包涵办学理念体系和课程文化体系。办学理念体系又包涵核心文化理念、育人目标、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旗、校歌,有的学校还有教育承诺、教育愿景等。如广东万威达(教育)集团万豪系列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是“仁爱教育”,育人目标是“培育能以社会和谐与进步为己任的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教育承诺是“培育一个好孩子,幸福美满一家人”,教育愿景是“传承千载文化魂,共筑百年万豪梦”。至于“一训三风”、校徽、校旗、校歌则是需要学校根据地域特点、学段学情自身开展建设的。如广州市番禺区万豪儒林小学的校训是“正己,躬行,仁爱,创新”,校风是“明德,尚礼,快乐,和谐”,教风是“博学,乐教,博爱,奉献”,学风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校歌是《万豪之歌》。
        课程文化体系包括“六本”课程:国本课程、域本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生本课程和家本课程,以及课堂文化。“国本课程”,这是所有学校最根本、最基础的课程体系,是培根铸魂的。但一所学校仅仅只是国本课程还不够,还需要有“域本课程”,即地方课程,如广州的岭南文化课程。有域本课程还不够,还需要有“校本课程”,它往往体现一间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校本课程不不够,还需要有“班本课程”,因为班级就是一个小型学校,班本课程是这个小型学校办得有没有特色的标志。有班本课程还不够,还需要有“生本课程”,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要想让学生个性化发展,少不了生本课程。有生本课程就够了吗?还不够,还有一门重要课程,那就是“家本课程”,即家庭教育课程,或者说家校共育课程。在当今,“家校共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关于课堂文化。课堂是一间学校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规则是万万不行的,是会打乱仗的,是不会出教学效果的。所谓课堂文化,简言之,就是要建立一套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郞口中学的“336式”,万豪系列学校的“幸福课堂理念下的新讲学稿式”,等等。
        (2)办学理念体系建设的路径
        办学理念体系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没有办学理念的学校只是一个空壳而已,不能叫真正的学校。如何开展办学理念体系建设?路径是什么?从本源上讲,一间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是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提炼的师生共同价值,不是学校创办者或校长一人凭空拟写的。如广东广雅中学的“务本求实”,广州市执信中学的“崇德瀹智”,广州市第二中学的“义忠仁”,南开中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而事实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少年儿童对学位的大量需求,各地的新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民办学校。不可能像过去,甚至是解放前那样,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和完善的,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只能是采取“顶层设计”的办法来解决,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从一开始就“设计”好学校的办学理念,有明确的办学方向,不能说不是一件必要的好事。此项开宗立派的任务就落到了办学者或是校长的肩上,这就需要办学者或是校长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经验。否则,是不能担当此项重任的。那是不是由校长一己之力完成呢?当然不是。正确的做法是:由办学者,或是校长,提出基本的办学思想,或是初稿,再组织行政干部和教师代表反复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办学理念体系。这是路径之一。还有方法,就是办学者将自己的办学宗旨阐明给第三方机构,如教育研究院,由第三方机构组织教育专家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校方拿到设计初稿后,再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修改。这是路径之二。
        (3)课程文化体系建设的路径
        课程文化体系建设,是指除“国本课程”外的域本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生本课程和家本课程“五本”课程建设。一间学校课程是否丰富、教育教学水平高不高、办得有没有特色,主要看这“五本”课程。如何开展“五本”课程建设呢?笔者提供几种路径。一是由学校统一规划,拿出整体开发方案,组织科组长或学科带头人开发。如域本课程由地理学科带头人或是历史学科带头人牵头开发,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由教学处组织人员开发,班本课程交由有经验的班主任开发,家本课程可以由家委会来开发。二是由学校教科所统一开发。三是交由第三方教科研机构开发。四是采用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或是合作的方式来实现。
        关于课堂文化建设,当务之急是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到建立以学生为主角、以教师为主导、以讲练结合为主线的“三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上文提到的山东杜朗口中学的“336式”、江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式”。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各种制度和规范的总和、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和队伍建设。它反映了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实施上述制度的各种具有物质载体属性的机构设施以及学校成员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形式、反映在各种制度中的人的主观心态。简单地说,学校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架构和教师队伍建设。它是学校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性的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
        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发期,始于学校创建之初。

在这一阶段,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起决定性作用,大多效仿和参考他校的制度和经验。第二个阶段是成长期,在学校现有规章制度下,逐步吸收师生员工的意见改善现有制度,向更适合学校发展的方向改进。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学校在建立了基本的制度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将学校特有的习惯风俗、学校价值观融于其中,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此时,校领导的主观影响退居次位。第四个阶段是发扬期,是学校制度文化形成后,根据实际变化和需求不断完善和创新的时期。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
        ①建章立制,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制定并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行为的规章或条例,包括如上所述的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静态的、成文的、比较固定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制度文化的起点。其载体一般是为管理学校各方面而出台的制度文本。制度文本就是以规范的书面文体表达出来的要求人们共同执行的办事程序和行为准则。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制度的价值诉求和与制度相关者的行为规范。在这些文本中,对教师和学生导什么、允许做什么和不准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
        大多数学校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特点在学校制度方面有文本性的规定,并把它编成《制度汇编》,以供教职员工学习贯彻。包括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各种文件、意见、规定、办法、通知等。大到国家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到班级制定的班级公约,条文中的条款都从细节上体现了学校发展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态度作风等,对树立校风、规范校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制度文本一般的形成过程是:广泛调查研究——责任部门起草——骨干研讨——教代会通过。学校制度文化不仅通过学校制度文本的内容体现出来,也通过学校制度文本的制定过程体现出来。
        ②因事设岗,明文规定管理职责。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为了实现学校目标而设立的各种教学与管理部门及其所形成的一种关系形式,它不能因人设岗,而是要因事设岗,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组织架构。为了让学校组织结构运转良好,还需要确立学校各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工作规范以及学校管理者的权力责任范畴,也就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设置组织机构,是构建优质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基础,也是形成学校价值认同的前提。学校组织结构的形式,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制度文化。常见的学校组织结构有:有机管理模式(校长、各处室、教师等之间互相沟通,形成统一体)、部门管理模式(学校各实体部门和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对校长负责)、网络管理模式(学校管理机构之间互相联系,形成管理网络)、开放管理模式(学校董事会、领导班子、各中层处室、各专委会等机构,围绕校长的办学理念开展工作;反过来,又促进和约束校长的工作)。
        ③以人为本,打造优质教师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学校的发展与运行离不开有效的人员调配,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是学校有效运转的基础与保障,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打造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的前提和要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笔者主张“五力”建设和“三类”管理。
        在理念上,开展“五力”建设。一是靠文化凝聚人力,二是靠公平凝聚人力,三是靠团结凝聚人力,四是靠导向凝聚人力,五是靠方法凝聚人力。在经验上,从事“三类”管理。任何一个单位的人员都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属牛的,默默无闻,只管埋头做事。二类是属猪的,贪图享乐,好吃懒做。三类是属狗的,上蹿下跳,不咬即叫。校长做人做事,心里要有一杆秤,要因人制宜,区别对待,敢讲敢干,敢抓敢管,善抓会管。要坚决管住属狗的,让他们夹起尾巴,不敢搬弄是非,不敢胡作非为。多方鞭策属猪的,让他们不敢怠工,不能坐享其成,没有机会偷懒。激励重用属牛的,让他们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开心工作,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
        3.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1)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内涵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校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外显与载体。富有内涵的物质文化环境,往往体现学校的价值目标与审美意向,是学校管理者追求的物质文化样态。可以说,一方面学校师生创造了物质文化,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又影响着师生的行为与追求。有研究者指出,学校物质文化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付云《学校文化简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4期):第一,标志性和激励功能,主要体现为良好的场地设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校物质环境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渗透到师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中;第二,审美功能,学校的物质环境是一种美的体现,体现了学校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第三,“无意识”功能,学校物质文化虽然是静态存在的,却能发挥其隐性课程的功能,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鉴于学校物质文化对于学校师生及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小学管理者十分重视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改善,努力创设适合师生生活的校园环境。
        (2)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路径
        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一般通过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设施和学校标志等物质形式来体现。
        学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情绪,学校所处地理环境的优劣,是学校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就有“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的说法,从而形成了重视学校环境美的传统。现代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学校选址要考虑到交通、信息、社会联系等方面。其中,尤其重视交通。交通便利,信息就发达,社会联系就密切,也便于周围学生入学。此外,学校建筑也有教育的使命,它可以选择多种造型、艺术形式,象征各种精神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陶治身心,涵养性情。学校建筑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思想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建筑与人之间的交流。学校建筑可以根据人们存在的活动模式,将相关的人群安排在适当的地方,从而达成不同学科之间和人员之间的交流。
        学校文化设施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研和生活的载体,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作的保障。例如,图书馆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校园网络的建设,能够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使学校师生更方便地获取学习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沟通更加便捷;人文景观的建设也能够大大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透过这些显性的校园文化,为师生传达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
        学校标志是学校物质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校训、校徽、校歌等。一个标志不仅代表着一个存在实体,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含义。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以由学校师生共同商讨,然后组织实施;也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拿出方案,再交由学校审定后实施。
        4.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1)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内涵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于将学校文化认为是学校的精神文化,也就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师生员工共同持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这些精神文化最终来自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学校领导所倡导的学校精神文化不一定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师生员工中形成的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等才是学校真正的文化。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
        (2)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路径
        学校行为文化除了通过制度文化来规范和达成师生的行为外,有研究发现,还有12种行为文化影响学校的改进(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6-337)——
        同心协力:学校员工相互协作。
        尝试新事物: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管理人员应激励广大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思想和技巧。
        高期望: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断追求卓越,并对学校给予高期望。
        信任与信心:教学管理人员与家长信任教师的专业判断与承诺,教师有信心促进自己的专业能力发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
        明确的支持: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支持时,学校及管理人员能够给予时间与资源方面的支持。
        具有知识基础: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以及关于学生学习、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知识基础,而且这些知识基础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赏识与认可:在学校活动中,教师良好的教学表现应得到赞誉与鼓励。
        关怀、庆祝与幽默:学校不定期举办各种庆祝会,以显现对彼此的关心,对同事有幽默感,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
        参与决策: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激发教职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维护学校的重要之事:教学与学习是学校的重要之事,管理人员应使各种会议与行政事务减到最低程度,以免影响教学。
        传统: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这些传统或表现在学校仪式上,或表现在学校活动上,它们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
        诚实、开放性沟通:教职员工坦诚相见,彼此诚恳地表达意见,避免无谓的猜忌。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园文化建设是纲,抓住了这个纲,才能撒开这张大网,才能“举一纲而万目张”。
注:本文部分观点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鲍传友教授主编的《学校改进中的文化战略》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