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537000
摘要:在中职阶段的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拿“思政课程”来讲,就是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操与品质。然而“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课程和各个课程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将其优势最大化发挥,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系统育人机制,也是现阶段我国中职实施思政教育的关键手段。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路
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一起,对我国教育界来说是具有关键的改革意义。课程思政不单单只是一个思考的模式,同时它还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为中职阶段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发展机遇。身处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正是一个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想使其在这一时期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念,那么教师的引导就极为关键。所以,就需要把中职思政课程与各个课程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协同育人的教育系统,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
中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主要目的就是锻炼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职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结合在一起的称呼,是促使中职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动力之一。第一,中职思想政治课程需要将“课程思政”的意义充分地展现出来。课程思政不单单只是一个思考的模式,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该理念一经推出,就不断的促使着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的教育效率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定要依靠思想政治课程这一介质,将“课程思政”充分地结合在教育过程中,促使其教育意义最大化发挥。第二,开展教育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基础的目的就是为了立德树人。在对中职阶段的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教育基础,通过思政教育促使育人效果不断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1]。
二、中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
(一)构建资源体系
第一,中职院校需要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其可以明确协同育人的关键性,使思想政治教师在为学生们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把课程的价值最大化发挥,促使专业课教师可以更为的积极地参与到协同教育中去,促进思政因素和思政内容、思政观念,以及思政方式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话,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更为充分、全面的将课程思政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第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知识,壮大思政课程的教育网络,从而使思政课程的教育内容更为丰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的话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素质。第三,思想政治教师在为其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及辩证法,创新教学过程中的现实以及理论方面的问题,使专业教师以马克思辩证法、方法论的形式,阐述知识,探讨问题,进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思政知识和思政方法。
(二)以制度保障,推进协同育人
在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课堂是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若是想使“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充分的渗透在各个课程的教育过程中,那么就一定要强化顶层设计,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出一个“课程思政”教育制度。各个中职院校需要构建出一个党委统一管理、教务部门统筹协调、院系落实推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教师充分地结合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让思想政治教师和各个专业课教师协同合作,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创新;需要把“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重点明确地指出,彰显出中职院校的教育特点,从而使“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更为的科学、合理、有效、全面,这样的话,在对学生开展各个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都可以不断地提升其道德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三)加强网络教育
在中职阶段的思政教师为学生们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若是想使教育效率以及教育质量得到更为显著地提升,那么网络教育就必不可少,特别是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这一阶段中,思政教师需要通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以及方式、理念等等,去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水平,从而针对其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思政教育的目标,从而使“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更为的完善,进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掌握思政方面的知识,促进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提升。但是,现阶段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在课堂的教育时间过短,导致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众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都无法为其开展,从而使课程思政的教育效率以及教育质量受到极为严重地影响。
因此,在面对这部分问题的时候,中职思政教师就需要把网络教育结合在教育过程中,促使思政教师能够与专业教学相互结合,可以通过各个专业的实际教育需求,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使其更为的深入地了解思政方面的知识,将其充分地结合在自身的生活过程中。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
教师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是第一个和学生接触的人,对学生起着极为关键的引导作用。强化教师的思政素养以及思政教育能力,树立自觉的教育意识和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是与中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相同的方向。实现人与人合作的关键[3]。第一,中职院校需要在合作教育的价值定位中将思政教育的意义充分地发挥出来,针对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进行培养,促使其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教师开展具有专业性质的培训,使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教育手段,促使其在教育的过程中将更为优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中职院校能够运用多样的性的方式,针对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进行强化。比如,培养中央教师,思想政治教师社会实践培训,教学模式创新和现代教学技能培训。第二,中职院校方面需要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思政教师打下基础,并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更为的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认知程度,将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教师团队中。因为每一个教师所教学的专业具有差异,对“课程思政”的了解较少,部分教师有可能认为“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不大。所以,在面对这部分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促使其打消这部分想法,使其明确思政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的关系并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让其可以明白,将思政课程充分地结合在自身的教育过程中,不但不会使自身的教育过程受到任何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使促使其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得到更为显著地提升;其次,是激发专业课程教师的积极性。通过特殊教育,“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教育等多种形式,专门研究课程思想政治在整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五)凸显课程价值
一般情况下来讲的话,中职阶段的教育体系具有多样性以及多元化等特点。可是各个专业课程之间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不但使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地影响,同时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限制。因为各个专业课程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之处,所以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也就存在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构建系统育人教育体系阶段中,中职院校需要重视课程思政的多样性以及多元化,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尽可能地进行满足[4]。
比如,在教师将思政知识结合在专业课的教学的过程时,就需要重视对课程重视的引导,不仅需要保障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吸取到思政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保障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的掌握专业科目的知识,从而使课程思政的多样性以及多元化特点得以最大化发挥,进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还可以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简而言之,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利用“立德树人”的方式,使不同课程的价值得以彰显。
(六)营造良好的教学空间,促进学科融合
一个优良的教学空间可以使课程思政更为顺利地开展,不管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科学、合理、自由、宽松”的教育理念为其开展教育,为学生们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学习空间,从而使思政课程更为充分地结合在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其道德素养[5]。
例如学习语文时渗透人文教育、学习历史时渗透历史教育等等,达到“处处有政治,时时学政治”的教学氛围。通过上述三步,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已融为一体,在“处处有政治,时时学政治”的教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思政知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阶段的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就有一致性。课程思政不单单只是一个思考的模式,同时它还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为中职阶段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发展机遇。中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主要目的就是锻炼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职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结合在一起的称呼,是促使中职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动力之一。因此,在对中职阶段的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教育基础,通过思政教育促使育人效果不断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尹亚冲, 孙琳琼.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及其实践路径[J]. 柳州师专学报, 2020, 35(2):106-109+120.
[2]赵美凤.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析[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 v.30;No.129(4):74-76.
[3]钟金雁. 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异同及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0(1):116-121.
[4]刘云飞. 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考[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3):121-122.
[5]周慧. 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现代教育论坛, 2019,2(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