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类招生”背景的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以中南大学“冶金材料”大类专业为例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李劲风,林高用,胡小清,张红媛
[导读] 本文以中南大学“冶金材料”大类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为例
        李劲风,林高用,胡小清,张红媛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摘要:本文以中南大学“冶金材料”大类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为例,介绍了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开展专业分流方案和专业内培养方向分流方案设计,以及大类培养的思路与方法。按照“自主申请,志愿优先,兼顾成绩”的原则,实施大类专业分流。为体现个性化培养,分流方案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学业成绩排名,以达到合理分流,满足各专业平衡发展的目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内进行四个专业培养方向的分流方案设计,充分考虑学科平衡发展的要求,设定各培养方向人数的合理浮动区间。在大类培养背景下,利用统一安排的“新生课”开展专业宣传,使每名学生都能全面认识和了解“冶金材料”大类专业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学科实力、突出成果、国际国内影响力等信息,为学生后续的专业选择、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冶金材料”大类专业,新生课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日益明显,专业界线逐渐淡化。为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理念来设置课程体系并组织教学活动。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扭转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专业划分细、专业范围窄、学生适应性较差、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弱的问题,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适应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3]。
        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满足教育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本科人才模式”改革的需要,中南大学从2018年开始实施“按大类专业招生、按大类专业培养”的教育改革。其中,“冶金材料”大类专业的改革最能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大类培养特色。
        “冶金材料”大类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八个专业,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研究院、冶金与环境学院和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四个二级学院,每个专业中又包含多个专业方向,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一个专业,但本专业内有“材料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材料加工”四个专业培养方向,且每个专业方向涉及一个或两个学科。因专业较多,表达相近,且专业与学科关联性十分繁杂,必然给大类专业招生宣传、大类专业培养及大类专业分流等工作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进入专业学习前,必须对大类招生的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并科学设计分流方案。
        本文针对“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分流问题开展研究和改革实践。以中南大学“冶金材料”大类专业为例,开展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开展专业内培养方向分流方案设计;基于“新生课”安排,介绍大类培养的基本特点。

1.“冶金材料”大类专业分流方案设计
        《中南大学本科生大类内专业分流指导意见(试行)》(中大教字﹝2018﹞59号)文件精神,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组建了大类内分流工作组,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研究院、冶金与环境学院、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等四个学院共同研讨,设计制定了“冶金材料”大类专业分流方案及实施细则。
        按照“自主申请、志愿优先,兼顾成绩”的原则,开展大类专业分流工作。为了体现个性化培养,分流方案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学业成绩排名,以达到合理分流,满足各专业平衡发展的目的。
        具体分流方案细则包括:(1)已按专业录取的学生,不参与此次专业分流;(2)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冶金材料类专业分流工作小组根据本实施细则,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分流的志愿填报和考评;(3)按照“自主申请、志愿优先,兼顾成绩”的原则,开展大类内专业分流工作。成绩统一以本科生院教务系统生成的第一学期所有教学环节(含全校性选修课)加权平均成绩(不含各类政策性加分)为准;(4)当某专业分流人数不足10人时,原则上不开班,实行专业整体分流;(5)学生专业一经分流,原则上不再更改;进入专业后其学费、学制、培养方案等均按分流后专业执行。
        冶金材料类专业分流工作从大一第二个学期四月份开始(具体时间以本科生院的通知为准),具体步骤如下:
        (1)专业分流前,组织大类内各专业对学生(不包含已按专业录取的学生)进行一次详细专业介绍(采用纸质材料、网络信息或宣讲等方式)。
        (2)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意向,填写专业分流申请表。
        (3)专业分流工作小组对学生申报情况进行考评,依据原则:志愿优先,学生按照要求填报大类内所有分流专业志愿并排序;同等志愿下,根据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所有教学环节加权平均成绩(含全校性选修课,补考通过课程按照60分计,未及格课程按照第一次考试实际分数计),排序靠前的优先分流;最后则是依据课程重要程度(高等数学A2(一)、工程制图基础A、工科大学化学-无机与结构化学基础B等)进行排序,重要程度高的课程成绩高者优先分流。
        (4)对于未能按第一志愿分流者,按照第二志愿再进行考评和分流,依此类推,直至所有学生都分流到具体专业。分流结果须在各相关学院网上公示5天,无异议后报本科生院备案。
        (5)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向所在大类专业分流工作小组书面反映,由大类工作小组负责答复。
        “冶金材料”大类内分流方案的实施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按照该方案,我们顺利完成了“冶金材料”2018级和2019级大类专业分流。


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内培养方向分流方案设计
        近十年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招生,但是,在本学科专业内,有材料学、材料加工、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四个专业培养方向。针对专业内培养方向的学生分流,我们充分考虑了本专业各方向师资力量情况,合理设定学生人数上限;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结合大一期间的学习成绩排名,对分流到本专业的学生进行二次分流。专业培养方向的分流原则为:自主申请,志愿优先,兼顾成绩;同时考虑学科平衡发展的要求,设定各培养方向人数的合理浮动区间。
        该方案实施的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按照该方案,我们已顺利完成了大类招生的2018级、2019级和2020级专业内培养方向分流。分流后又顺利完成了班级重组、寝室安排等工作。


3.“冶金材料”大类“新生课”教学模式设计
        大类招生的根本目的是实施大类培养,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目前,实施大类培养的主要课程,除了学校统一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外,主要是通过“新生课”来体现大类培养特色。为此,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组织四个学院的资深教授,充分利用“新生课”的机会,针对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一种独特的专业引导教育。新生课共16学时,8次课,学生被分为33个教学班。在这种大类教学模式下,需要每个学院针对每个新生班均开展学科教育和专业宣传,使每名学生都能全面认识和了解“冶金材料”大类专业的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学科实力、突出成果、国际国内影响力等信息,由此为学生后续的专业选择、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基于这种考虑,课程的教学安排极其复杂,且教学要求极高。每个学院的每次新生课都由本学科的知名教授讲授,甚至由学科带头人或院士亲自上台讲授,每堂课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对各自专业进行了精准宣传。这些刚步入大学的新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尤其聆听了各学科专业知名学者亲力亲为的精心宣讲,不仅全面了解了“冶金材料”大类专业的基本结构和学科特色,而且接受了深刻的思政教育,为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职业规划奠定了基础。
        如图3所示为2019级“新生课”课表。




4.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各专业针对“大类招生”背景下跨学院、跨专业大类招生及大类培养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4-5]。
        (1)认识上的问题。目前,针对“大类招生”的问题,在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之间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开展这种“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有些人认为“大类”专业组合不科学,学生难以分辨,无从选择;但更多的人认为这种改革有必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具有深远意义。这些认识上的分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2)管理方面的问题。“大类招生”背景下跨学院、跨专业培养,给每个大类专业的牵头单位带来很大的管理压力。大一期间,几乎所有的大类招生学生均由牵头单位负责管理,“新生课”的安排以及后续的大类内专业分流工作,同样是牵头单位负责;更主要的是,学生家长的解释工作也主要落在牵头单位头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冶金材料”大类专业的牵头单位,由此增加大量工作,但却并没有增设任何新岗位。虽然几个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管理办法,但是,每届的组织协调、解释说明等工作,仍然是应接不暇,繁琐艰巨。因此,未来在大类管理方面,有待深入开展研究和探索。
        (3)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基于这种“大类招生”背景下跨学院、跨专业培养模式,就是希望大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由此激发自觉学习的热情,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类培养,并没有认清各专业的区别,也未形成自己的想法,更没有树立远大理想,最后在大类内专业分流过程中,以一种“从众”心理随意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但是进入专业学习后又开始怀疑、后悔,严重影响课程学习;还有部分大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人才市场和职场待遇情况,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或专业培养目标。大学生的这些思想动向明显偏离这种教育改革的初衷。因此,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同样是这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项目基金: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跨学院跨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9jy065);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E-CL20201932);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教思政厅函[2018]36号)。

参考文献:
[1]李莉,杨长龙,贾宏葛,陈国良,佟丽.“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下材料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施[J].化工时刊,2016,30(03):54-55.
[2]周艳琳,洪长昊.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探索——以H大学实践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03):42-44.
[3]张钰,耿树东,王辰,刘冠辰.材料类专业实施“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35(12):5-8.
[4]齐亮,张迎晖,梁彤祥,杨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考——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8(96):4+6.
[5]路大勇,张艳.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药物制剂专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1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