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核心素养下高中音美融合鉴赏课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李道旗
[导读] 音乐与美术是高中最重要美育课程,本文探究音美两种艺术形式的联系
        李道旗
        肇庆市高要区第一中学,广东 肇庆526000
        【摘要】 音乐与美术是高中最重要美育课程,本文探究音美两种艺术形式的联系,并把它们结合起来,在高中音美融合鉴赏课教学中,通过深化音画共赏模式,充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艺术课程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高中鉴赏课  音美融合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一、音美“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基因
        音乐的美感不仅来自声音本身,也可来源于音乐画面形象,如听贝多芬的《月光》第一乐章时,钢琴舒缓、平稳地三连音节奏与淡淡忧伤的主旋律,衬托出深沉、宽广、柔和、朦胧的美,犹如月光洒在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光。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借以艺术的“通感”性,将音乐与月光之美融在了字句里。现代艺术家康定斯基用抽象的绘画艺术来表现听觉艺术,并以专著《论艺术里的精神 》对“图像~声音”的通感性进行了系统论述。德国美学家费歇尔则从哲学的角度指出通感源于感官联觉。视听意象的互通,使大脑联想和审美心理作用产生的移觉现象,揭示了两种不同的艺术相融相通的特点。可见,音美融合课的构建有着可靠、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艺术要素研究上,音乐的旋律、音色、调性、织体等,与美术的线条、色彩、结构、层次等,这些要素的相似性、相通性、联系性,是它们在艺术教育上能够“融合”的基因。
        二、当前高中音、美鉴赏课教学的观察与分析
        基于当前高中艺术课程教学开展的情况,我们在实际调查与观察中发现:
        1、高中阶段普遍是开设一年艺术必修课,因升学因素、新生军训与各种考试、活动影响,每学期大概15节音乐或美术课,二者课时量少,难以高质量实现美育课程目标要求。
        2、学科界限明显,各科教师缺乏交流合作,融合教学理念缺乏,融合教学意识不强。
        3、音、美长期以来分开教分开学,学生习惯于单科思维方式,跨学科学习意识薄弱,难以体现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和联系性。
        4、艺术课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不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无法发挥艺术课的美育功能,课堂效率需通过创新模式来提升。
        三、构建高中音美融合鉴赏课的必要性
        1、音美融合契合艺术教育融合的原则
        艺术教育融合可以在某一艺术课程上融入其他艺术课程内容,充分发挥美育功能,更有效地提高艺术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郭声键教授在《艺术教育论》中就提出将“艺术融合原则”作为重要的原则。美学家黑格尔认为音美艺术的内心生活丰富,在教学中美术与音乐可直接跨领域融入。
        2、音美融合契合综合艺术课程标准
        将音美融合起来教学,不会改变它们原本的课程性质,且契合《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理念。音美融合强调整体性和关联性,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和核心素养。
        3、音美融合有利于搭建生本育人的课堂
        声音艺术不像具象艺术那样使学生容易理解。音美融合鉴赏课借以“艺术通感”让学生从作品构思、创作手法中得到的启发,通过理解、联想、与情绪感染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艺术,更乐于接受艺术课。音美融合课主动拥抱其他学科,以开放、包容、和谐、平等、激励的人文课堂环境,使生本育人的课堂理念有了落地生根的基础。
        四、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中音美融合鉴赏课的实践研究
        (一)音美鉴赏课学科素养视角下的交汇点
        高中音、美两学科核心素养有2个明显的交汇点:①“审美感知=审美判断”②“文化理解”。

因此,基于两学科核心素养的相通点,将音美融合,通过视听结合,学生在“眼取其形,耳闻其音,音似有形,形似有情”艺术体验中,上升到学会理解、认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并自主弘扬与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也是音美融合的课程价值与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取向关系最紧密、最重要方面。
        (二)音美融合着力挖掘民族文化,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音乐。《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富有民族意蕴、充满苗族飞歌特有神韵、广受人们喜爱的乐曲。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苗族音乐、苗家文化、苗寨民间习俗、苗家儿女勤劳朴实、能歌善舞与其民族信仰等特点。以下通过探究音美融合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发掘民族文化内涵。
        1、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苗族风土人情、聚居环境与文化关系;(2)审美要素感知与分析联想;(3)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2、音美融合、音画共赏鉴赏的教学活动过程:
        (1)分段聆听:两个版本①口笛②小提琴;审美感知目标(音色、曲调、曲式、速度、节奏等):这是描写什么景象的音乐?属于哪个民族的音乐?(想象与联系)
        (2)完整聆听,你会用怎样的一幅画来表现音乐?(意象画、彩色画、简笔画等等),请分享你的想象和灵感来源于音乐哪一方面?(音乐要素分析、理解与艺术通感性方面)
        (3)音美融合鉴赏的学习要素与课程目标、情感目标的关系分析图:
        (三)以音美创新融合的模式,落实立德树人
        由捷克民族乐派、捷克新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这首被誉为捷克第二国歌,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去欣赏,是很难感受到捷克共和国山河的壮美和民族的伟大。以下是该课程内容进行音美融合、音画共赏教学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
        1、克服思维定制,以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音乐画面感
        据奥苏泊尔的有效教学思想的指导,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实际出发,把《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与《长江之歌》放在一起对比欣赏、同化学习。使学生根据已知的学习经验直接转换到相似的新情境中去学习。《长江之歌》是学生熟悉且会唱旋律,当学生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捷克的母亲河联系一起时,那宽广抒情、不畏险阻、奔腾不息的形象和对沃尔塔瓦河的向往就会油然而生。
        2、艺术形象具象化审美,赏音画之美铸就家国之情
        《沃尔塔瓦河》源头由一股暖流一股寒流从山涧涌出,两股清泉欢悦地向前流淌,终将汇聚成波涛翻滚的大河。斯美塔那通过音型节奏的点线结合、音色的对比变化、织体的拓展,将引子与主题音乐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3、创设真实情境,深化音画共赏模式内涵
        《沃尔塔瓦河》不仅描绘了秀美的河流风光,还生动描述了捷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当圆号和小号奏着狩猎的号角声,沃尔塔瓦河流过了一片茂密的森林后,它穿过丰收的田野,来到了乡村婚礼的岸边。“乡村婚礼”可以成为学生画笔下图画,也可以是学生脑海里诗情画意的文字画面,还可以是全班学生伴着斯美塔那欢快的波尔卡乡村舞曲,身临其境地体验乡村婚礼上载歌载舞、幸福与快乐的情景。
        音美融合鉴赏模式,让学生对这条迷人壮观的河流,对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作品巧妙的构思与艺术表现有了更深层的感受和理解。
        结语
        人的感官具有的联觉功能,人的审美心理活动离不开各个感官联觉作用。音美融合、音画共赏的提出,正是借以艺术通感,使学生多感官参与艺术体验。通过开放包容、和谐平等的课堂激起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它提高了艺术课程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拓宽了高中艺术鉴赏课的方向,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艺术素养,为艺术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2]《名曲赏析72首》作者:李虻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3月
[3]《艺术教育论》作者:郭声健 著作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