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期儿童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月第9期   作者:张雪
[导读] 从幼儿园到小学
        张雪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中心幼儿园250309

        摘要: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在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为偏差和适应困难,这些现象反映了儿童发展中的一些心理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师、习惯、家庭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发展,进而获得快乐童年体验。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心理问题 变化 引导 策略 

        新学期开始,幼儿园的孩子们即将离开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兴趣浓厚,学校物质环境丰富。从幼儿园的心理环境来看,孩子们营造了积极、轻松的学习和活动氛围。到了小学,表示着新阶段的开始。这是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从幼儿园到小学,从游戏活动到学习活动,这个范围非常大。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体制上属于基础教育,但是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生活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多学前准备不充分的孩子有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对小学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心理问题
(一)家长有不同的期望
        幼儿园一方面承担学前儿童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也必须为监护人服务。例如,我县的幼儿园主要接受城市、农民、儿童等不同水平的孩子。由于自己的经济和文化水平,监护人对幼儿园的期待必然不同。城市里孩子的父母主要在机关工作。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对孩子和教育有着更合理的看法。因此,城市的父母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智力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户口的父母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知识和文化水平有限。他们的低收入和社会地位让孩子希望在幼儿园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
(二)幼儿园和小学的差距很大。
        一个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室又干净又有趣。游戏的气氛很强。小学的教室只有桌子和椅子,所以必须让孩子们感到无聊。然后知道内容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主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学习。小学的学习是有计划的,有考试等压力。最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幼儿园的老师是老师,更像家长。除了教育以外,他们更关心保护。小学老师重视教育,每天都有更多的教育任务,每天都要求孩子学习,一点也不马虎。
(三)幼儿园和小学联系工作往往有片面性
        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准备,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他们孩子们知道多少单词?会多少算术题?他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他们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孩子的心灵健康。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一些私立幼儿园会把学习内容带进教室。因此,很多家长总是给我们的老师施加压力,要求孩子教更多的文化知识。
二 、幼小衔接时期幼儿心理特点

        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们每天醒着的时间比以前多。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一天一小时的睡眠就足够了。据说孩子们参加游戏和实践活动。随着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在儿童体内的发育,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弱,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情绪的稳定性和显著性逐渐增强。而且,有多少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在表达。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勇敢、坚强、独立等等,也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良心理。
三、幼儿面临的变化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变化。学前儿童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接受成人的保护和培养。他们对社会不负责任。学龄儿童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是他们对社会的义务。因此,经过幼儿教育阶段后,尽量缩小两个阶段的差异,使孩子的心理过渡逐渐成熟,适应以下变化,顺利进入小学教育。
        1、活动形式的变化:幼儿园游戏是主要的活动形式,学习也更多的是游戏形式。在一年级,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变短了,每天上课的时间也增加了。每天上课时间为4-6小时,上课时间为40分钟。
        2、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率一般来说,美术教育只是桌椅,座位是固定的。没有南角、玩具盒等,对孩子们来说不够吸引。
        3、教育方式的转变:幼儿园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孩子们的日常活 动之中。教育是直观的、全面的、有趣的和多样化的。我在初中玩。小学注重书面语言的学习,注重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阅读、计算等基础训练。


        4、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园教师像父母一样呵护孩子,英俊潇洒,形成和谐、亲密、和谐的心理氛围。小学教师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很少有机会对学生生活感兴趣。教师与牛的互动仅限于课堂。
四、解决问题的教育策略
        对于幼儿在幼年时期发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幼儿联合的监护人、小学要做好以上工作。
(一)幼儿园是搞好幼儿连接工作的重要因素。
        遵守课堂纪律,集中注意力,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积极思考问题和发言,重视书籍、文具和独立活动习惯。比如说,老师经常会猜谜、寻找错误。特别是孩子多读书、看书。        
        将生活环境接近小学。大班的末期授课时间可以延长到30-35分钟。
为了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要改变桌子的配置。另外,还实施了有关小学学习的一般训练。比如,自己带书去学校,不迟到,不生病就请假。最近为了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规范自己的行动,开展了组长选举和值日人员等活动。孩子们并不是教师大声地“依次指导”,而是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
        加强体育运动,强化幼儿体质。为了适应幼儿上学后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大班末期,从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过渡到幼儿体质的锻炼,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培养体育竞技能力和外部环境,对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例如,早上入园时带着孩子进行室外运动,进行空气浴等活动。
        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组织幼儿参加少年先锋队活动,树立小学生的光荣感,组织大班的幼儿,和小学生一起举旗等活动,或者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回到园里谈谈体验和收获培养幼儿上小学的热情。
        训练学习方法。家长和老师教孩子上课,听讲,知宁,注意读书方法,写作业技巧,培养儿童按时准备作业,完成作业,即使玩得最好我马上结束游戏做作业。只能让孩子有意识地适应这个学习方式。
(二)做好父母的工作
        幼小的关系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家庭和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从小持续的工作中,必须重视作为父母的工作。针对监护人的认识问题,召开监护人会,举办主题讲座,充分发挥“父母园地”的作用。
        做好生活习惯变化的觉悟。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时间性不强,孩子的脑子里时间概念不够。上小学后,孩子首先习惯小学的生活时间。最好是在家里或幼儿园训练一下幼儿,或是在小学前把孩子送到准备班,以此来适应学校的生活习惯。
        做好独立生活的觉悟。学龄前期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孩子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自己洗脸。到了入学适龄期,我会教你文具、包的管理、这些文具的使用方法。在小学生中经常能看到老师。有的孩子不能管理自己的包和文具,也不穿鞋和鞋带,“这些都是爸爸和妈妈做的。”父母这样的“三包”和全包替代的做法都过了。
度保护。这实际上和父母剥夺孩子学习、运动的机会一样,对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三)培育良好习惯
        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入学的孩子只有6~7岁。为什么要学习还不明确。幼儿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的一生,用相关的实例说明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不要把孩子的理想和愿望结合起来,空洞地只讲人的道理。
        培养和准备学习习惯。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寄存在学校前根据家长或老师模拟惯例的训练。历练成风,为了孩子入学后马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与家长要一起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找出自身在幼儿心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改善教学方式、进行家园合作以及培育良好习惯等方式促进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坚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娜.让早期阅读成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元素[J].考试周刊,2020(95):17-18.
[2]李艳丽.幼小衔接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6):33-35.
[3]陈红红.浅谈“幼小衔接”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0(48):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