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学校 650213
【摘要】:汪曾祺写昆明风物的散文透露出他与昆明有着特殊的情感。本文通过对汪曾祺散文的分析,揭示他的散文对提高昆明知名度作出的贡献,以及对第二故乡昆明的眷恋与热爱。
【关键词】:昆明风物;景物;特色食品;花卉
一、汪曾祺散文概述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人甚至狂热的喜欢他的作品。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继承了其老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再加上他皈依前贤、深谙传统文化的创作风格和文化气质更是让读者如痴如醉。
在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云南昆明的,其中有一部分散文是以昆明为背景或是专写昆明的。如《翠湖心影》《白马庙》《凤翥街》《昆明的雨》《跑警报》《昆明食菌》《泡茶馆》《昆明的花》《金岳霖先生》《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等,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散文如《觅我行踪五十年》《星斗其文,赤子其文》《七里茶坊》《寻常茶话》等作品,都或多或少的提到过昆明。我读了他的这些散文作品,特别是作为一个昆明人,读了他写的有关昆明的作品,心中有着无限的亲切感。我从这些散文中感受到了乡土味,人情味,书卷气,这就是汪曾祺散文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我从中也感受到了汪曾祺对“第二故乡”——昆明有着深厚的情感。
二、汪曾祺散文中描写的昆明景物
汪曾祺作为一名在昆明生活过的江苏籍作家,能在有关昆明的作品中流露出对昆明的深厚感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与评判,而是平等无隔阂的情感交流,这些都源于汪曾祺对昆明的眷恋。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1]他在《昆明的雨》中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了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的感受。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春城草木深,孟夏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2]汪曾祺用细腻温情的笔调描写昆明的雨,自小生活在昆明的我,却不知昆明的雨季也是令人怀想的。从汪曾祺的笔下,我感受到了五十多年前昆明的雨,肥润而又丰腴,淅淅沥沥的雨珠,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生机。雨季的昆明空气潮湿得拧出水珠,清新的冰片般宜人,让我细细地揣摩起这昆明雨的意趣,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留下这样的诗句:“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寸半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3]这首诗写的正是四十年代的昆明雨景,诗句中所包含的那份清幽,那份随意与散淡,那份醇厚的古朴风俗,让今天的许多昆明人充满了无限的怀念与神往。然而,更多的却是遗憾,在现如今的昆明,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找寻不回那份娴雅;那份超然自得的情境与意趣了。
??昆明的雨在汪曾祺的笔下很有诗意,具有动人的韵致和情调。那翠湖又如何呢?汪曾祺在《翠湖心影》中写道:“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 [4]“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5],到了翠湖,行人也就成了游人。行人到游人身份的变化源于环境的清静。汪曾祺写翠湖是“绿”的,恰与湖名之“翠”相合。翠湖春夏秋冬都绿,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绿色是和宁静糅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忙碌喧嚣之余,享受清静之时,人们大抵不去街市酒肆,而是去郊外踏青或去公园散步,因为那里有绿色、有清静。
可见,汪曾祺描写昆明景物的散文内容之博雅,遍及了昆明的人文地理草木生灵,民俗风土,艺术文物……,这表现出了汪曾祺对第二故乡昆明的眷恋与热爱,这一切在汪曾祺的心中都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被称为春城的昆明,也从汪曾祺的笔墨间流到了读者心里,也真真实实的让读者感受到美就在身边,美就在生活,昆明确实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三、汪曾祺散文中描写的昆明特色食品。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有很多篇都写到云南(主要是昆明)的饮食文化,如地道的过桥米线,汽锅鸡,美味可口的野生菌,细腻爽口的饵块、乳扇和乳饼。香色诱人的宣威火腿和牛肉;美味下饭的韭菜花、黑界和茄子酢……。其中他写的次数最多的是过去昆明街头常见的米线、饵块和菌子。这些具有昆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体现着昆明的特色,这也是昆明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菌子,一种在昆明最常见的带有季节性的食物。“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常见的是牛肝菌、青头菌,牛肝菌菌盖正面色如牛肝。其特点是背面无菌折是平的,只有无数小孔,因此菌肉很厚,可切成片,宜于炒食。入口滑细,极鲜,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则会头晕。菌香蒜香扑鼻,直入肺腑,牛肝菌价极廉,青头菌稍贵。青头菌菌盖正面微带苍绿色,菌折雪白,烩或炒。要放盐,用酱油颜色就不好看了,或以为青头菌阁韵较高,但也有人偏嗜牛肝菌” [6],这是昆明最具有特色的食物,也只有昆明才有这样的山珍,到昆明的人只要品尝过昆明菌子,我想都会为之流连忘返的,汪曾祺便是其中的一位。
回北京生活多年的汪曾祺,有时还做昆明菜来招待客人:炒包谷,番茄炒鸡蛋,炒青菜等,都是一些平常的菜肴,然而又是几十年前在昆明吃过之后一直不能忘的昆明菜。
可以说,汪曾祺在昆明生活时所品尝到的昆明特色食品是记忆犹新的,也是回味无穷的。汪曾祺对吃食的态度也不是一味的追求精美。在吃上,汪曾祺不欣赏什么花样,他认为把功夫花在对食物的精雕细琢上也是一种过犹不及的行为。所以在对昆明食物的描写上,汪曾祺写对真味的品尝,注重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表面上是在品食物,实际上是在品生活。同时,作为著名作家的他,多次写昆明的特色食物,对于昆明来说有着巨大的宣传作用,很多没有来过昆明的人读了汪曾祺写昆明的文章后,对昆明有了一些了解,我作为一个昆明人是要深深感谢王先生的。
四、总结
汪曾祺散文对昆明风物的描写,流露出他对第二故乡昆明的眷恋,以及对在昆明度过的大学时代的怀念。在汪曾祺散文中流露出他的人生态度是淡泊、超然的。这些散文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在写昆明景物的散文作品中,汪曾祺把昆明最诱人的一面向读者展现,用质朴真诚的语言,自然旷达的思想,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空明淡泊,阔远生动的美好境界。他把昆明景物介绍给读者宣传昆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注释】:
[1]汪曾祺《寻我游踪五十年》《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三卷第157页。
[2][3]汪曾祺《昆明的雨》《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三卷第376、379页
[6]汪曾祺《菌小谱》《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六卷第466、467页。
【参考书目】:
1.熊述隆《散文艺术世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2.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3.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4月。
5.季红真《众神的肖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6.苏光文、胡国强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西南师大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