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妮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第一中学 238000
【摘 要】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翻开经史子集,瞻仰典章文物,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岁月的沉淀和积累发展到今天,不仅对现代文明的建设起着指引作用,也是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部分。高中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融合
一、以背诵、默写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传统方式,也是学语文的基本功。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新修订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文言文32篇,诗词曲40首。现在我们许多学生看似学习了很多文言文、古典诗词,课外也阅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但是说起话来,写起文章来常常搜肠刮肚、苦思冥想,空洞无物,言无珠玑。原因是很多背诵的内容他们总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并没有深入他们的大脑。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从关键词到文段,再到文意,就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学生的记忆能力会慢慢加强,语言表达和写文章的能力会逐步提高,文化底蕴会不断增厚,人文素养会日渐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花两节早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背诵一篇文言文,会有学生背不下来。留待一个星期时间背诵,仍然有人背不下来。原因在于学生对语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心慈手软”去迁就,而应该给学生布置明确的背诵任务的同时,不断督促检查,逐个落实,这样才能快速提高他们的背诵能力与背诵效率。
背诵是默写的基础,默写是为了对学生的背诵内容起到督促检查作用。而且默写可以检测出学生记忆的准确度。2018年—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我利用语文课堂和早读,多次对我所带的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默写抽查,默写结束后统一收取,给每个学生判断对错并赋分,在课堂上对默写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将默写得分低的同学的试卷重新发下去要求他们及时改正并进行抄写加强记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背诵《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经典名句,考试时名句默写的得分也显著提高,在写作文时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名言、典故信手拈来。同学们对教材中的优秀传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深厚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古代诗词、曲、散文、小说等各种题材,这些选文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古代的文人在仕途或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是广大青少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句话道出了生活的实质。苏轼,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最高曾官至杭州太守、礼部尚书,而他却把自己平生的功业归于三个被贬的地方,这三个地方可谓苏轼在政治上最为失败和最为惨烈的地方。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没有感受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浓浓失意之愁,而是真切体会到了东坡的旷达与乐观。面对长江的浩瀚的和永恒,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人生苦短,生命渺小的感慨。但是苏轼却在《赤壁赋》中吟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在去往沙湖道中置田时突遇大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词人高声唱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的旷达,超然物外让自然界的风雨,让人生的风雨黯然失色。难怪林语堂先生感叹道:“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这种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广大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财富。
三、从新媒体的传播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体的环境,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关注和青睐。
近年来,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视听艺术的包装下,在观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舞台上,展现出独有的文化韵味,绽放出绚烂多姿的文化魅力。例如,中央电视台推出几档传统文化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都广受电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中国诗词大会》入选的诗词,许多内容和高中语文教材有所重合,它以选手竞技、专家学者点评的形式让观众感受了一番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经典咏流传》节目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蜀道难》《琵琶行》等经典诗词作品被人再度传唱。
根据高中阶段青少年的特点,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接触和使用各类新媒体媒,因此学校或者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营养。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终阶段,也是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承前而启后,在一个人的教育历程中显得颇为重要。得语文者得天下,它不仅强调的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便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在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青少年自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玮.解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30期.
[3]李东临.《新媒体运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