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凤华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中心小学 523450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敢问 爱问 善问 培养 问题意识
学贵知疑。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语文课堂的观摩发现,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状一:提问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问题产生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回答或解释的地方,问题的提出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参考书和自己的经验设置教学目标,判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很少考虑学生实际需求。。教师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如果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必然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经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学生表面上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实际上还是被教师“牵着牛鼻子走”。
现状二:问题的操作流于形式
质疑在教学中的价值没有人怀疑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可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仍按自己预先准备的教案进行教学;第二,在学生充分预习,对课文内容已了解的情况下,也要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第三,不管有没有思维训练和语言教学价值,无端发问,一味求异,表面看似热闹,却无多大实际教育意义;第四,把质疑作为一节课最后的弹性部分,浮光掠影,草率处理。
现状三:问题的解答追求统一答案
语文学习本是最具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很多教师却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把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甚至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答案都是片面的,只有参考书上写的,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学生的提问水平与学生心理成熟和个性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那么,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
一、创设心理安全环境,使学生敢问
就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绝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超过学生现有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要向学生讲明原因,提供解决问题可用的资源;简单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行解决。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创设引趣激思情境,使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我在执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从这两个句子中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后,纷纷质疑:课文中说是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很多树在一起才能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树林”呢?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是因为我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善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爱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引导点拨。
(一)提供“问”的示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还要站在学生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二)设计“问”的类型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精细阅读、拓展性阅读等不同层次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可分为三大类型:主问题设计、细问题设计、拓展性问题设计。
1、主问题设计——体验文章情感的主问题
主问题提问的范围一般着眼全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一般用在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于一些以表达情感为重或者意图唤起读者情感认同的文章,情感体验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2、细问题设计——理解文章深层意蕴的细问题
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还得落实到具体的字词句上来,因此我们还要设计一些细问题。与主问题着眼全篇不同,细问题主要是针对字、词、句以及标点符号而设计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揣摩深入品读关键片段里面关键的字词句来深入理解文章意蕴、体验文中情感、激发想象、培养语感等,一般用在精读课文的环节。
3、拓展性问题设计——引导反思自我的问题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精华,也是思想情感的精华。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这种工具,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文为本,但在读通透了文本之余,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走向自我,走向生活,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与社会。拓展性问题主要是以课文为基点或以课文为引子,引发学生对课文之外的问题的思考,可以是关注他人,可以是反思自我等。阅读要让学生从别人那里反观自身,用文学来濡养精神世界。
主问题、细问题、拓展性问题三类问题有不同的功用、不同的适用时机。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阅读教学中的不同需要恰当地设计这几类问题。
(三)鼓励“问”的创新
1、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
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应该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同样,课文作者大多是已有定论的写作大家,但其作品绝不能说就完美得无可挑剔。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课文作者,敢于提出异议。
2、不追求“标准答案”
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才能促使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获得更多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语文的课堂才能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