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斯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知识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德智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责,通过创新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本文以“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创新教学为研究方向,探索高职院校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教育途径,提升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实施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大学语文;创新教学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一)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根据制定的基本任务可以看出,党中央给予立德树人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这一基本任务也将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课程思政这一观念的出现,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改革创新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挑战及压力。因此,高校要在掌控课程思政的整体局面上,利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核心观念来进行全方位的课程落实,确保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实质上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全员参与
习总书记在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以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与思政教育、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等各种教育进行深入结合,让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穿插于基础、职业、高等教育等每个细节中。因此,要想形成课程思政这一新观念,要在以往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的前提上进行创新,建立起以党委为主导、课程思政为核心、其他课程协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新方式。
(三)教育综合化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的时代格局下,团队合作的事业开展模式充分展现了它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团队力量也同样重要。传统的思政教育时,仅通过专业知识的灌输和深入开展,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划分,忽略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与结合。但课程思政这一观念的提出在原有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它将思政教育的职能与责任与每个学科教学联系结合起来,对于每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开发的前提上形成综合性的教学新概念。
二、现阶段高职大学语文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意义
(一)大学语文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开课,与思政教育有着相同之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拥有“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从教训中汲取经验,不断成长”的思想认知。高职大学语文教材汇集了各历史阶段中国古代人物的智慧结晶。鉴赏此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内涵,对健全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各个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不同作家的人格魅力、不同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主题思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更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对自我产生认同感,在知识体系教育中获得了思政教育,思想观念受到了高层次的升华。
(二)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文化共通性
思政教育是一种实质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对学生进行思想与道德理念的教育。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在保证其专业性的基础上,通过思政理念的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在综合素养与理想信念上双向发展,是一种隐性教育。另外,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都是人文性课程,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性质便是文化性。大学语文教材挑选的都是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涵盖了社会、历史、哲学等领域,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种方式。作品中可以折射出历史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体现出真诚的思想、感情、理想,对于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格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困境
(一)现行课程模式思政元素占比严重失调
高职学校在往往更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人文性的课程设置则比较少。因就业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把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放在重点,对语文课程思政则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相对较低。虽然高职院校设有思政课程,但是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需求。此外,其他基础课程中课程思政占比较少,没能将思政教育与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导致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因此,许多高职毕业生再走入职场后,虽然具备一技之长,但思想政治意识根本无法满足职场需求。“技能”是短时期内的谋生手段,而绝不是培养目标的终点和极限。
(二)现有教学方式无法顺应课程思政教育原则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虽然都是由“课程”与“思政”两个词组成,但两者却有本质的区别。“课程思政”是在课程中渗入思政元素。简单来说,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在其他的课程教学当中,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高等教育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后教育阶段,也是学生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逐步定型,进而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大部分语文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对于思政教育往往只是少量涉及。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课程加上思政教育,教师大多注重学生审美解读能力和文字鉴赏能力的培养,往往只是在讲授时加上些许思政教育,没有深挖作品的思政元素,没有把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得课程思政流于表面。
新课标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但往往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并不显著。高职语文教学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如微课、云课堂、慕课、在线课程等等,使得枯燥单一的知识讲解,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大多数高职语文教师并没有掌握教学方法的实质性,忽略了教学重点的讲解和思政元素的渗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虽然配合度和积极性高,但学到的知识相对较少,对学生精神、道德、人格方面的塑造帮助不够。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创新路径
(一)确定大学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目标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质和人文修养。这一目标显然并不具备思政要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导向,将主流价值“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知识的传递中,发挥公共基础课隐性育人的功能,改变以往重知识积累轻价值观引入的现象。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可以设定为:深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牢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经典名著,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觉肩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理想信念层面进行精神指引。比如在讲到杜甫的《兵车行》时,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教师可以借此引入话题,聊聊自己的家乡在现在的国情下所感受到各种利民政策,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合理选择教学文本,开展模块教学
大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模块教学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实效,在语文课堂中的渗入思政内涵。大学语文课程有着较强的人文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思想理论做出的课文进行剖析,主动地探索其中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收集相关文章,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品鉴,模块化内容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欲。
文学鉴赏模块是指教师引领学生解读作品,从审美、艺术、思政的层面去鉴赏作品价值的课堂结构模块。大学语文既不是中文系的文学史课,也不是一般的素质教育文化课,大学语文教学要凸显大学语文的性质和思政功能。教师要以优秀篇章为文本,引领学生分析作品特色、挖掘思政内涵、分析人物思想等,以此从高起点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政意识等。在赏析作品的同时,能自然渗透和传播人文精神和思政精髓。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表现作家的美学追求,也诠释了作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如:赏析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艺术风格,不仅为作家笔下梦幻般的田园特色所陶醉,为淳朴、善良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也会为小说中所讴歌的人性之美所感动。为此,文学鉴赏模块也尤为重要。一方面是教师对能力培养模块中的问题进行评析,以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另一方面是引领学生重点鉴赏作品的艺术价值,在鉴赏艺术价值的同时,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政层面的价值挖掘出来,即寓审美教育、人文教育、思政教育于文学鉴赏之中。
(三)改善教学方式,落实理论实践双向思政
现阶段,很多教师虽然也正在尝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但是在融入过程中对于“思政教育”的代入太过生硬。很多教师的教学形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教学观念较为陈旧老套,教学方法生硬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为高职院校的实际课程建设提供助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大学语文课堂获取知识素材渠道越来越多,教师应当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既要兼顾高职学生的教育特点,又要遵循大学语文的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改善学习效果,使“思政教育”进一步推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
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效果。教师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活动,结合理论与实践,落实双向思政。首先,教师可以对日常大学语文课程的日常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在语文课程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评价时,课程思政的评价应同步进行。其次,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演讲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在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节日时举办爱党、爱军、爱国等主题原创歌词大赛或诗歌朗诵比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同时,将实践活动的表现列入课程评价当中,期末考试成绩的总体考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自我德行、团队精神、爱国精神等作为量化考核的一部分,结合课程考试分数进行综合定性评价。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院校来讲,其教学职能与社会人才需求有直接的关系,而就其语文教学来讲,大学的语文教学能够综合文化知识传承、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等几个领域的知识,具有综合性质。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深刻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文化渗透方式和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够综合社会潮流思想,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政教育价值,利用课堂教学实践,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升,加强自身的思政教学质量,致力于为社会培养知识道德全能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41-43.
[2] 王石, 田洪芳.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000(014):15-18.
[3]张莹.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