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华
(歙县新安中学,安徽 黄山 245200)
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中学物理课程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提高教师自身学术水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等这几个方面阐述了实施新时代教育的方法,以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学术水平;主体地位;学习兴趣;观察质疑;创新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所谓言传身教,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即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和教学课堂中的一举一动,二者都对培养学生素质的各项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息息相关,低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关键在于:
其一,教师本身首先要乐于思考和学习,形成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运用到教学中,形成个性化的创造性教学;
其二,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动力,教师作为知识领域的引路人,更应该保持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这样才能不断促使自身积极进取地从事教学创新活动;
其三,对待学生的疑问和失败经历,教师应具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而不是阻挡学生探索的步伐,更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世界,鼓励他们敢于向权威表达合理的质疑。
其四,教师还要善于获取各类有益信息,从而开阔教学新思路,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全部活动的根本问题,归根结底,还在于教师是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中所处地位的,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作为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听从教师的教导,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接收新知识的方面;同时也要认清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的事实,每个学生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和方式去学习知识技能。教师的身份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自主读书学习,更不用说在学生自主感知思考、自主分析判断方面,教师无法取代其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化的倾向和要求,只有教师承认和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才能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这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教师除了转变教学观念外,还应当采取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古代师生尊卑分明的关系,而应是民主友爱、互相尊重的关系。作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对教师礼貌敬重,在教学活动中,则不仅要虚心聆听教师的教诲,更要服从教师的正确指导;作为教师,应为人师表,关心学生,诲人不倦;师生之间互尊互重,相互学习。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有建立起高度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毫无顾虑地充分发表意见,课堂气氛才会活跃,从而提供宽松和谐的创造环境,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的学生。
2.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即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其本身自主自发的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充分锻炼其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多重能力。只有学生自发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习成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状态,而不是被动消极地学习,大多做了无用功,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而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局限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要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活动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具备学习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3.要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领悟;听、说、读、写、算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如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启发,重点放在方法的指导上,其余都应尽量让学生自主活动。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才能在日复一日中迅速形成和稳步发展。
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学习物理最强劲的动力来源,莫过于学习兴趣四字。只有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自主自发地投入学习过程,在获得掌握知识的满足感的同时,在学业上有所进益。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教学活动应具有启发探索性,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
教师要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开发潜能。例如在测求知电阻Rx ,先让学生回忆伏安法测电阻,然后提问:如果给了你电流表(或电压表),要测Rx ,还需要什么器材?(启发学生思考)。接着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再进行探索实验,实验结束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由于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实验,所以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比,适度赞赏和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2.教学活动应自然地体现由生活走近物理,由物理迈向社会的过程。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基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理学某方面的知识,也即物理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和培养学生见物思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意识,在课堂上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与器材,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比如说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1.汽车上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火车站、地铁站的站台上要画上“安全线”?3.为什么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等等,让学生从中探索、领悟、学习,把它转化为课堂学习的理论。
当然物理学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这就又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解决书本问题,要让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产技术、环境、能源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力学后,可让学生指出自行车上有哪些与物理有关的知识;学习浮力的知识后与轮船、潜水艇、航母、舰载机等联系起来;学习电磁继电器的知识后要联系现代的自我保护、温度和水位报警装置等。
四、引导学生观察质疑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便是通过观察这一途径,观察无疑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更是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必经之路。可以说,观察是创新的开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一定要引导学生先对观察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重点观察它的主要方面乃至次要的细节;最后还要观察和思考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质疑是探索和创新的起点。创新往往是从实践活动或理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质疑问题开始的。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面,不仅依赖于课堂上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授,而且还依赖于课堂中提问情境的巧妙设置,从而使学生由趣生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出发,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联想、类比等,产生好奇,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进而探索问题。
再者对于有的问题教师可以暂不解答,留下悬念,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探求答案,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表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真正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五、开辟“第二渠道”
1.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检索资料。
在学习完有关知识后,及时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文章,及时到网络上查询相关的信息。例如,学习杠杆后指导学生阅读《阿基米德的新式武器》,到网络上查询有关起重机等机械类的相关信息;学习液体的压强时,指导学生阅读《惊人的海底压强》,到网络上查询有关核潜艇、航母等相关信息。同时,要求学生加以必要的记录,并逐步让学生自己掌握工具解决疑难问题,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眼界,为创新奠定基础。
2.开展各种创新活动。
(1)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思维课”,“物理学史报告会”等,使学生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2)因地制宜,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活动。根据学过的知识利用周围常见的东西进行小制作,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制小孔成像、测力计、密度计、压强计、望远镜等。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极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更是锻炼动手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机会,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综合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
3.实地考察和参观
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尽可能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参观学习。例如,在讲了简单机械后,带领学生观看收割机、打米机、铁锹、挖锄等的生产和构造,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机械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等,并对使用过程的平衡情况进行分析。再比如学完家庭用电后,让学生观察教室和家里的电路连接情况,并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有待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
(作者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