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萍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中心学校
摘要: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好应用题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更好的服务于学习和生活。本文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阅读能力进行分析,旨在为教育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阅读能力;策略方法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模式陈旧
很多数学教师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题讲解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兴趣。此外,由于数学应用题抽象且复杂,内含复杂的逻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练习和相关试卷中,应用题占比相对较少,从而影响到小学生的解答能力。
1.2问题单一
学生的知识积累、个人认知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距。一旦学生无法准确解答问题,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应用题,保证学生快速解答,然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加难度。个别教师一味安排简单题型,且按照刷题的思路重复布置。题型单一,小学生由此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1.3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久以来,小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从属位置。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提升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教学中这种变化鲜有明显变化。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未能客观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未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落实到应用题方面,突出问题是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差,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2.提升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方法分析
2.1夯实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应用题涉及到计算和应用两个部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夯实基础知识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好应用题,首先应该能够读懂题意,读懂包括:对于文字的解读能力,以及对于数学原理的理解。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为例,学生应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熟记计算公式S=ah(S为面积,a为底,h为高)。针对图形要能准确找到a和h,然后通过准确计算完成该题。若学生未能读懂题意,或未能熟练掌握计算公式,则无法开展后续计算。
2.2合理的创设应用题情境
合理的解答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并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题意。
所用情境应接近于实例情境,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到回答之中,以“分数”为例,解答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情境,如“小明本学期初买了若干支铅笔,一个半月后用掉了总数的2/3,比总量的一半多1根,则小明总共买了多少只铅笔?”此类应用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吻合,有助于大家读懂题,并快速解答。
2.3数形结合的应用分析
为提升小学生应用题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强,增加图形有助于提升理解力,以《圆》相关的应用题为例,每次涉及相关应用题,应该先画一个圆形。通过数学建模引导学生将数学语言与图形结合起来,“城市广场地面有一个句型的太极图(黑白两部分),已知该圆的直径为16m,黑色部分面积为多少?”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并划分出两部分(黑和白),学生会直观地看出,两部分面积一样。此时,算出总面积S=πr2,然后1/2S即为所求面积。此外,以城市地标性钟楼为例设定计算题,如“钟楼的表盘中,从12至6之间的直线距离是20m,求1至4之间扇形面积?”当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钟表,并让学生计算刻度1至4之间面积后,学生会迅速使用面积公式求得该钟表面积,并确定所求面积为整个钟表面积的1/4。此时,就能够迅速求得结果。
2.4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推此即彼、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要让学生读懂题,根据已知条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以“速度与时间”应用题为例,“某货车满载从A地驶往B地,平均时速为70km/h。卸车后空载返回A地,平均时速为85km/h。问该货车往返平均时速为多少?”此类应用题中包括如下条件:A至B与B至A(距离相同),70km/h(去程平均时速),85km/h(回程平均时速)。此时,只要将两个平均速度相加,并除以2即可得出答案。通过画图,小学生会有直观印象,而A与B之间的距离对于解题没有实质意义,小学生应该忽略该条件。
2.5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
数学运算能力直接决定了应用题答案的准确性。大部分小学生均能读懂应用题,并能合理使用题中已知条件,或分析题中隐藏的未知条件。但在运算过程中,若运算习惯欠佳将会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还要针对某一步解答进行分析,让自己能“读懂”自己的步骤,通过环环相扣确保随后结果的准确性。教师应让学生做好分部练习,并学会“回头看”,及时查看自己的思考是否缜密,计算是否严谨。这些将对小学生的日后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头戏”。数学应用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小学生能熟练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结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认知,快速作答。为此,数学教师应该不断优化应用题教学方案,引入学生喜欢的情境和素材,尽量为学生呈现出多角度的解题方案供大家思考。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设定应用题的难度,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