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0期   作者:吴春燕
[导读] 问题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
        吴春燕
        哈尔滨市群力实验小学    150010
        摘要:问题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引领,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本质,深度思考与探究,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其中,保证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引言:数学产生于问题,又用于解决问题,学习活动与思维活动都以问题为起点,通过深刻思考与探究达到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有效锻炼思维能力,实现问题解决的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让数学知识转化形式呈现,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至关重要。
        一、创设悬念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动力
        设置悬念是促使学生自行思考的一种手段,适宜的悬念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发挥潜在思维进行思考与探究,促进学习成效。基于悬念的有效性,教师可针对性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以整体教学安排为参考,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作出合理设计,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环节设置悬念。课前设置悬念可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悬念的引导下回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后设置悬念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悬念,激发其思考动力与学习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悬念: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谁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呢?老师一眼就看出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了,你们谁来试试呢?在学生给出排列结果后教师不直接评判对错,利用这个环节设置一个悬念,通过开展后续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判断这几个数字的大小,这个过程学生的注意力被聚集在课堂之中,他们通过知识学习理解分数大小,问题情境的作用得到体现。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辅助学生理解问题
        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生活问题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最大化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教师可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切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具体事物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素材,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问题,学会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增长生活经验,掌握数学知识,优化教学效果[1]。例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教师出示电视机、钟表、相框等生活物品图片,并标识相应的长、宽数据。同时出示问题:老师想在这几个物品最外层上环绕上闪光小灯,谁能帮老师计算一下需要多少米小灯呢?这是一个生活化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入手,他们很容易联系到周长计算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较强,他们喜欢各种类型的故事,对故事内容也比较敏感。基于学生的这一特征,教师可针对性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故事内容相融合,形成具有启发性的数学故事并设计相应问题,吸引学生主动挖掘故事中包含的数学知识,理解问题的本质,从故事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来实现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2]。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去给一个富人打工,富人问年轻人每个月多少工钱,年轻人说:“第一天只要一分钱,第二天工钱是第一天的两倍,第三天的工钱是第二天的两倍,……依此类推,月底结账。”富人听了非常高兴,认为年轻人是个笨蛋,只要那么一点工钱,可是在月底结账时,他十分吃惊,为什么呢?这个故事具有启发性,富人为什么会吃惊?学生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计算,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富人要给年轻人结算的工钱是1040万元,如此学生对倍的认识更深刻,也体会了数学中的奥妙。
        三、创设实践化问题情境,提高问题探究效率
        实践是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途径,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大脑与手、眼相协调,互相配合完成知识理解,将思维活动通过实践过程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可创设实践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发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实践中总结与验证,探索解决问题的规律,从而实现问题情境的教学目标[3]。例如,教学“测量”时,教材设置的问题如下: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学生先进行估量,然后在课余时间实地测量,通过实践探究100米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将估量与实际测量相结合,对长度单位形成清晰认知,很好的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提高了问题探究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最大化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引领学生通过情境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理解所学知识,优化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张兆合.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新纪实·学校体音美,2019(11):00032-00032.
        [2]刘平琴.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27):0168-0168.
        [3]胡琴琴.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8(2):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