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婕
广东省茂名市愉园小学
[摘要] 德育教育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但可以通过教会学生“画”出美好的事物,还可以通过绘画、制作手工时“做”出良好的行为,让学生做到“画”和“做”的统一,成为一个真正有良好品质的学生。
[关键词] 新课程 美术 德育 渗透
“同学们,请注意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喔!”我的话才刚说完,“老师,他把纸踢给我。”一个愤怒的声音从第二组中间响起。“这纸不是我的,是你丢的。”“是你丢来我这的”……我听了,连忙走过去了解一下是什么事?原来是两个同学互相在踢着在地上的一张皱巴巴的彩色纸,都说是对方掉在地上的,让对方拣起来。因为美术课堂做手工课时,我都会要求每个学生在剪纸时要注意别剪到地上去了,如果不小心把纸屑剪到地上,要拣起来揉成团放在抽屉里或专门带个小塑料袋来装,下课后拿去垃圾筒扔。我的出发点当然希望上好手工剪纸课的同时,也能保持教室的整洁啦。可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的兼顾性较差。当用心剪时,就不会留意到纸屑在不知不觉中掉到了地上。可是,剪剩的纸屑又没名字,怎能知道是谁剪掉下来的呢?这可考起我这“法官”来了。看着其他的同学也被争吵的声音吸引,甚至有些学生停下手里的剪纸手工制作看了过来。虽然手工课也上了不少,同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总会说:“不管是谁的,在你的座位范围的都得拣起来。”可是,以往的这种命令式的方法效果好像不大好,很多时间捡的学生都一边捡,一边满脸委屈的在嘟囔:“又不是我丢的,为什么要我捡?”这样,完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等下相同的事又可能会重演。怎么办呢?这时,我忽然灵机一动,弯下腰来把那张纸捡起来说:“我也是一(2)班的一份子,我是一(2)班中最讲卫生的了,为了使我们班的教室保持干净整洁,我不怕吃亏,等我来把纸屑捡起来,没关系的。”然后,我又对着班里的其他同学说:“谁的座位的地上还有纸不知道是谁掉的呀?请告诉老师,老师来捡。”这时,同学们都说“老师,我也帮你捡。”于是同学生都动了起来,弯下腰来拣起自己座位用周围的纸,有的甚至连同桌的地上的纸屑也帮着拣了起来。很快,整个教室都干净了起来。他们有的甚至兴奋地举起拣到的纸屑说:“老师,我也是一(2)班的一份子,我拣了好多。
”看着那一张张稚气而期待的脸,我连忙表扬他们:“哇!我们一(2)班的同学真棒!原来我们一(2)班的同学个个都不怕吃亏,好有环保意识,很有公德心喔!”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起来。我继续引导他们说:“教室是我们班集体,保持教室里的卫生,维护我们班的集体荣誉是我们班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我们要主动维护我们班的名誉。在班里,如果看到不是我们自己扔的果皮纸屑,我们都会捡起来。那,作为愉园中学(小学部)的一份子,在校园里看到不是你扔的纸要怎样做呀?”同学们一起很大声地说:“拣起来,放到垃圾筒。”“嗯,我们也是愉园中学(小学部)的一份子,那样做,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干净、整洁、美丽了。咦?我们的同学怎么个个都变了呢?”学生奇怪的看着我。“我们的同学个个都变得好美!好可爱了喔!因为你们都是维护班集体荣誉的好学生喔!”这时,所有的学生都笑了起来。课堂也继续进行下去,但不同的是,每个学生都非常注意剪纸,不让剪到的纸屑掉到地上,只要有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都会自觉的拣起来了。有时,有些捡到纸屑的学生刚好让我看到,我就及时的走到他的身边,微笑地用大拇指无声地表扬他们,他们就高兴地更加快乐地做他们的手工制作了。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最喜欢模仿他们的老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老师把自己当成这个班的一份子,融入到学生中去,身体力行,以良好的品行示于学生,处处以身作则,让良好的卫生习惯、维护班集体的荣誉的意识从小就竖立在学生的观念中。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达到的教育的效果,比起那处处命令、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更容易让学生从心里去主动接受,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正是教育无需用力即可成其果的最佳阐释。
由此而知,在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但可以通过教会学生“画”出美好的事物,还可以通过绘画、制作手工时“做”出良好的行为,让学生做到“画”和“做”的统一,成为一个真正有良好品质的学生;让学生积极维护班集体的卫生是维护班集体荣誉的一种,是顺利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让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在看到学生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学生美的品质,更加积极地配合美术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梁小忠.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9,000(002):235.
[2]向敏. 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文渊(中学版),2019,000(004):57.
[3]陈智华.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16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