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的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的思考 于露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于露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博物馆是文物展示的地点,更是诠释文物价值和意义的场所。从《千里江山图》展览到舞蹈《唐宫夜宴》演绎,从《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博物馆一次次进入大众视野,点燃人们对
                                                         于露
                                        (韩美林艺术馆 310013)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博物馆是文物展示的地点,更是诠释文物价值和意义的场所。从《千里江山图》展览到舞蹈《唐宫夜宴》演绎,从《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的热播,到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博物馆一次次进入大众视野,点燃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杭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务院命名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拥有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还有吴越文化遗存、南宋临安城遗址等史迹,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而博物馆则是集中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有效载体。博物馆切实发挥好职能,对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杭州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
        目前杭州市登记在册的国有博物馆共计45处,非国有博物馆31处。富阳、临安、淳安、建德先后建成开放县(区)级综合性博物馆,实现了“县县有博物馆”的目标。
        1.规模壮大,特色鲜明。“十三五”期间增加博物馆13处。建成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纪念馆、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杭州铁路博物馆(知青纪念馆)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专题类博物馆。杭州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零”的突破。正在筹建杭州博物院、南宋博物院(一期)、京杭大运河博物院、钱塘江博物馆等。同时,全市博物馆类型全覆盖了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大门类,且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2.服务提升,亮点纷呈。近五年来,各大博物馆每年开展累计开展各类展览和教育活动100余次,参观人数突破2700万人次,青少年观众逾200万人次。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频出,4个博物馆展览荣获全国级奖项。陆续开展“让文物活起来”等主题宣传活动,被国家文物局誉为“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传播”的“杭州模式”,在全国深入推广,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主题,以展览、宣讲、微视频拍摄、线路征集、传承人推介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的宣传活动,同时结合青少年开展剪纸、明信片、绘画、陶艺、摄影等比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人才齐聚,科技先行。组建“文博讲堂”,建设杭州文博系统业务交流平台,聘请行业内的专家进行授课交流。各个博物馆在传统的专业人员基础上,也陆续根据事业发展需求引入了策展、文创、新媒体、营销等岗位人才。尤其每年持续开展的文博行业讲解员大赛,提升了一线讲解业务水平。依托城市大脑和云平台,通过智慧园文局一期项目,打造“馆藏文物管理系统”“文物巡查系统”、“文物一张图”等系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二、杭州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杭州的博物馆普遍小而美,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是分布零散,单打独斗,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因为管理体制、场馆规模、硬件设施、经费保障、人才队伍等客观原因导致各个博物馆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博物馆,无法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抗衡;博物馆的整体发展方向比较单一,与文旅结合、与演艺结合,在如何发挥优势,讲好文化故事方面比较欠缺。这些都与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致力打造“博物馆名城”的目标难以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博物馆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杭州的博物馆地理空间分散,主体管理权属不同,有市属、区属、各级管委会等;级别不同,有处级、科级,还有民办博物馆,因此财政体制和编制配置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导致的不平衡性长期存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机制还不完善,比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缺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议事机构,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还没有建立,未形成顺畅、良性的协调机制,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力度较为薄弱,区(县、市)级层面统筹机制明显缺失。博物馆展览和教育的绩效评价机制、文创激励机制等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相关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帮扶机制未能有效建立,社会资金支持公益性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2.博物馆专业力量薄弱,“造血”功能不足。各个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研究、考古发掘、馆藏和出土文物修复、博物馆展览与教育、文创开发与推广等方面专业人才缺口仍旧较大,满足不了博物馆长期发展的需求。博物馆研究课题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科技保护研究项目与成果转化运用不足。缺少学术带头人,策划的展览或活动缺少研究支撑,急需的中高级业务人才和专业管理型人才也较为缺乏,人才梯队断层明显,青黄不接,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很好建立。人才的发展得不到保障,干事业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人员不断流失。同时博物馆人员要承担各种事务性的工作,难以有更多精力开展专业工作。
        3.博物馆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体现。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入一个瓶颈期和转型期,整体水平提升缓慢。项目同质化明显,品牌效应不能彰显,博物馆建设的无序性冲动与后续提升完善的乏力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国有博物馆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壁垒,横向合作和联系较少,在博物馆原创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究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产生集群效应。在对照国际化城市建设,开展国际交流、接轨世界经济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三、杭州的博物馆事业未来发展思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部署,聚焦“重要窗口”头雁风采新要求新定位,凸显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优势,全面提升文化遗产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展示窗口,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


        结合中央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全市博物馆实际出发,尽快出台地方配套政策,争取早日落地。对全市博物馆进行全盘综合规划,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规划,要有明确的定位,科学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人、财、物等问题。同时,要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博物馆的发展与城市空间规划、旅游规划相结合,从更宏观的角度与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全市文物部门对市属博物馆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尽快调整优化国有博物馆行政隶属关系,切实、精准落实民办博物馆帮扶政策,更好调动全市博物馆从业人积极性。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多元化和高素质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专业人员的培养,构建人才梯队,推动全市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挥品牌效应,彰显文化特色。
        1.加快推进以杭州博物馆为基础,杭州文物中心库房、杭州市文物修复科技中心“三位一体”格局的杭州文博龙头馆建设,其余市属博物馆成立分馆(或组成博物馆联盟),统筹资金、人员、藏品、安全和后勤服务等综合性业务,为各个分馆的展陈、教育、研究等专业业务提供保障。实现市属博物馆之间人、财、物的无障碍流通,全面整合市属博物馆资源,打好“组合拳”。
        2.加大世界遗产保护融合,打造世界遗产群落。建立良渚、大运河、西湖三大世界遗产的联动机制,研究牵头打造长三角世界遗产联盟,深化我市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推进世界遗产的国内外交流机制,打造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杭州样板”。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通连接三大遗产地的公交专线、水路专线等,同时做好与沿线其他博物馆的串联。
        3.推进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加大两宋历史文化遗址资源考古发掘力度,加快宋韵文化和南宋文化理论研究全面升级。结合德寿宫等一批南宋历史遗迹文物活化利用展示,策划南宋文化主题活动和系列展览,出品有特色、有亮点、有意义的融媒体产品、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
        4.挖掘打造江南特色的杭式休闲生活风,博物馆可以从服饰、美食、演艺、诗词、文创、研学等维度,重现“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美学,从四季不同变幻串联出不同的游线和休闲方式,重塑文旅体验、拉动新消费。
        5.将杭城各大文化特色品牌串珠成链,打造贴近市民、游客的博物馆文化生活,将博物馆自身承载的专业知识、艺术价值、文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深入推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底色和基调。通过文旅融合、文化作品的演绎使博物馆的价值得到辐射和延伸,在物理的、有形的博物馆之外,促进一座座精神的、无形的“博物馆”的诞生。这种日常化的文化生活,反过来又成为文化艺术茁壮成长的源头活水,成为文博事业兴旺发达的肥沃土壤。
        (三)多项举措并进,打造文化高地。
        1.丰富展陈,吸引更多公众关注。
        支持博物馆每年推出若干个陈列展览精品项目,鼓励联合办展、引入外展等形式,如以瓷器、茶叶、丝绸及良渚文化、南宋文化等独具杭州特色的内容为展览主题,重点扶持具有思想性和可看性的展览,在政策上引导各个博物馆举办精品展览,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展览应向纵深延伸,融合高科技元素,不仅提供知识和艺术养分,还提供古今融合的观展体验,探索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全新可能。另外通过在博物馆观看文物展示、掌握文物知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推出文物医院、文物修复室,向观众展示文物的同时,也呈现文物修复保护的过程,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了解文物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使观众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博物馆才能激发起社会公众持续的热情和兴趣,让更多人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中。文物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设半公开仓储式库房参观,最大限度地利用馆藏资源,创新展陈方式。
        2.融入生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深化博物馆馆校合作机制,积极培育打造新的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特色品牌;鼓励与学校联合开发课程,推进博物馆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编制工作;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开发出一批符合青少年群体特点和教育需求的优质文化创意产品;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法制宣传日等节假日,依托博物馆、纪念馆、农村文化礼堂等场地和“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以讲座、培训、展览、走读、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博物馆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公众教育的方式上,探索更亲民、更现代、更有趣味的文艺化方式,让历史文化走近公众,满足国民探求知识、启迪智慧和陶冶情操的自我素质提升需求。
        3.“博物馆+”,丰富文旅融合模式。
        在文博融合的新时代,博物馆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产物,发挥着更多的价值与功能,逐渐成为人们到一个城市旅游路线中不可缺少的去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博物馆,在文旅融合方面,都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我们可以采取“博物馆+”的方式,开拓融合思路,如博物馆+艺术餐厅、博物馆+趣味体验、博物馆+研学教育、博物馆+特色住宿、博物馆+文创商品、博物馆+旅游演艺、博物馆+影视综艺、博物馆+时尚业态等。杭州有很多本土的旅游景点(线路、街区)、特色美食、网红打卡地、时尚产业都可以作为结合的多元化元素,加以利用,开发游客和市民朋友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文旅产品。
        4.利用数字化,加强云上互动共享。
        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平台,完善“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文物公共服务平台”等,打破资源壁垒,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全市文物基础信息和工作流程的实时共享。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定位各个场馆观众的参与度和满意率,为博物馆的各类展览活动调整思路提供依据。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大力打造“杭城迹忆”文物遗产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利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展线上云展览、云教育、云导览等等相关应用,有效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
         5.善于借力,创新宣传矩阵载体。
         鉴于博物馆现有人员力量的配备,可以通过建立理事会的方式,切实发挥作用,研究引入社会资源参与管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在杭高校有很多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通过课题合作、实践基地等模式,为博物馆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另外在博物馆的宣传上,建议将博物馆群落集体设计统一的logo、手绘地图、公益宣传片等,在各大交通枢纽(机场、高铁站、地铁站)进行循环播放。同时针对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以年轻化、亲子游为主的情况,可以在融媒体矩阵的宣传方式上更加精准定位。
         博物馆是城市的基因库,一头连接着历史,一头关联着城市的未来,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博物馆需要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对文物藏品价值和意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融入社会时代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十四五期间,应当紧扣时代需求,深化博物馆发展研究,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杭州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从而构建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新格局,大力弘扬新时代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社会新风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