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0期   作者:刘红
[导读] 培养思辨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刘红
        (武汉东湖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汉 430212)

        摘要:
        培养思辨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目前的笔译教学中经常存在思辨缺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传统的翻译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论文旨在探讨笔译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路径,从而为提升翻译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 笔译教学;思辨能力;翻译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思辨能力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学生缺乏高阶思维或思辨能力的问题。思辨能力的教学一直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独立思考的人。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尝试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思辨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学习者、教学环境和课程(Pithers & Soden,2000)。[1] 依据布鲁姆认知分层理论,将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过程协调统一地运用于翻译专业课程教学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翻译专业笔译课程在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应该适当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进度、改良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各高校应该结合翻译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积极发现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更有效的评估措施,才能共同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改善翻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在第四条“教学原则”中明确提出,“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以上表述既强调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又表明思辨能力的重要性。[2]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认知活动,它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因此,翻译行为与译者的思维是紧密不可分的。李瑞林教授认为:“译者能力的核心是解决翻译问题所需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习者的翻译思维能力是翻译教学的关键,培养有思想的译者应成为翻译教学的目标内容。” 笔者认为,在翻译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以翻译学科知识为思辨能力训练的载体,以思辨能力促进翻译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不仅能提升翻译教学质量,更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翻译人才,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达成。[3]

三、笔译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1980年以来,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育界的一场革命。高等教育从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学习者思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性教学,因为教师注意到学生已经逐步习惯做被动的学习者,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够强。尽管人们对思辨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思辨能力在教育环境中几乎没有被系统地教授(Chaffee,1992)。[4] 此后,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的是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并思考如何将实际活动中的重要教学目标融入课堂。总的来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最重要的思维和推理技能发展到最复杂的认知技能形式,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然后是逻辑推理和决策。
3.1精选教学内容,促使教学资源思辨化
        每门课程的课时都是有限的,笔译课程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根据有限的教学课时来精选教学内容。2015年孙有中教授带领其团队编写了一套思辨系列教材,包括听力、口语、精读和写作,涵盖英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主要课程,引导学生多视角批判性思考,通过分级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目前翻译课程相关的思辨教材还比较欠缺,可由权威机构编写具有分类分层的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统编教材。同时,教师在讲授翻译实例或选择翻译实践作业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素材,结合相关素材提出一些帮助学生分析、推断和理解的有建设性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辨性分析和理解。教学资源的思辨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翻译思辨能力,更好地解决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3.2创新教学方法,促使课堂讲练思辨化
        在笔译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精讲多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同时引导他们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翻译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和讨论,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翻译的兴趣。[5] 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笔译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创新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冲突的观点和译文汇集在一起,学生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原先的理解和译文,并找出理由来证实自己译文的合理性,同时批判性地指出其他译文不够合理的地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组讨论就是一个分析、评估和综合多种观点的过程,也恰好能推动思辨能力的提升。提问经常被教育者用作培养思辨的有效教学策略。Ikuenobe(2001)认为提问是一个开放的探究过程,这是思辨能力所必需的。提问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批判性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发现这些观点的长处和短处。[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提出有争议性、代表性和新颖性的问题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机器翻译比较普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机器翻译中译文里的某些典型问题,有针对性地整理出更好更合理的译文。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比自己的译文和机器翻译的版本,找出他们所认为的机器翻译中比较精彩的地方,比如好的词汇、短语或者句型,分析有哪些地方是学生在以后的翻译中可以借鉴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提问推理,整理出质量更好的译文。
3.3强化教学反思,促使“教”“学”思辨化
        反思日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中,认知技能是思辨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分析、推理和评价能力,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调整或管理,选择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各种策略。[7] 笔者这里提到的教学反思,包括教师课后的反思和学生课后的反思。教师反思日志可以帮助教师找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之前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通过反思找出问题、分析相应的原因后,提出更好的教学方案,适当更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反思日志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归纳总结翻译中的错误,并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主动接纳和适应。在撰写反思日志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归纳、演绎等思辨方法,训练质疑、分析、推理和运用等多种认真技能,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四、结论
        本文探讨如何在笔译课程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这也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具体要求。[2]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的速度更加迅速,但知识良莠不齐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如果学生的思辨能力没有得到系统的培养和挖掘,就会被信息时代淘汰。因此,作为翻译专业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只有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引入思辨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翻译实际水平,同时提升学生的总体思维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时代。
        
        
        
        基金项目: 2020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认知分层理论视域下基于思辨能力的翻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G068)
        本文系作者2021年3月-7月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研修成果。
        
参考文献:
        [1]Mansoor Fahim, Samaneh Eslamdoost. Critical Thinking: Frameworks and Models for Teaching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4,7(7).
        [2]余国良.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10(05):101-104.
        [3]Pithers, R. T., & Soden, R. (2000). Critical thinking in education: A re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42, 237-249.
        [4]李瑞林. 从翻译能力到翻译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 中国翻译,2011(1):46-51.
        [5]李莹.批判性思维与翻译教学融合之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6):67-72.
        [6]Ikuenobe, P. (2001). Questioning as an epistemic process of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33, 325-341.
        [7]张苇.翻译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基于翻译教学中反思日志作用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6):127-130.

        作者简介:刘红(1981—),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