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高欣曦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高欣曦 胡杨
[导读] 摘要:我国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信息化逐渐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在此背景之下,如若还是采取传统的环境监测模式,不仅无法保证生态环境监测效果,而且还很难适应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对环境监测的各项要求。环境信息化应时代潮流而生,但在推进环境监测工作信息化进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无疑给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挑战,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改善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
                                                               高欣曦  胡杨  江凤 
                                  (四川省遂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四川省 遂宁市 629000)
        摘要:我国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信息化逐渐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在此背景之下,如若还是采取传统的环境监测模式,不仅无法保证生态环境监测效果,而且还很难适应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对环境监测的各项要求。环境信息化应时代潮流而生,但在推进环境监测工作信息化进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无疑给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挑战,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改善环境监测信息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让环境信息化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大数据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逐渐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而环境监测也不例外,由于环境监测使用信息化技术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实际运用信息化开展环境监测期间,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及时被解决,很容易影响环境监测后期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相关工作人员在环境监测实践中,因信息化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水平偏低,从而导致环境监测信息化工作推动困难。因此,相关部门要想将环境监测真正效用发挥出来,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针对其中所含有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有效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化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
        1环境监测信息化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1.1资金投入有所欠缺
        近年来,与环境相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多,为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也提出绿色节能环保理念。而环境监测信息化是为了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准、全”,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但环境监测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是经常会遇到各类问题,从而导致信息化手段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受阻。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员工能力较弱,还有就是相关部门对其重视度不高,并未针对这一项目投入过多资金。如若基层政府部门想在当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现环境监测信息化,并不断提升监测水平,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思维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但这些对于相关部门来讲,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与困难,主要是因为基层政府部门缺乏大量的资金,从而导致工作一直无法顺利执行。
        1.2缺乏独立的管理体制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没有独立的管理体制、隶属于生态环境部门。这种管理体制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受到行政管理的制约,特别是县、区级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监测机构,由于人事、财务隶属生态环境局地方分局的管理,人员工作主要服从地方分局的安排,人员抽调借用严重,大部分都在从事分局的其他行政事务,“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变成了“业余”工作,不利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专业化、环境监测人员职业化的发展。


        1.3收集与处理数据存在缺陷
        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起步较晚,且我国地质较为广阔,各个地区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如若相关部门想要将各项环境监测数据收集全面,这无疑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难度,让其形成具有全国性、权威性的污染数据库,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即便将其收集全面,但环境并非一直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这很难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各项数据准确性、真实性。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在实际开展工作中,由于缺乏完善且统一的污染信息数据,也不具备全国性、权威性的污染数据库,这无疑会给环境保护人员工作带来诸多阻碍。
        2环境监测信息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提高监测人员环境信息化意识
        在实际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为保证监测数据的优质性、可靠性,不仅需要保证工作程序符合相关规范,而且还需要确保员工具备较强专业能力,能够准确依据自身知识与技能,合理开展各项工作。员工需要认识到环境监测信息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更好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效果,同时推动环境信息化管理更进一步。
        2.2重视环境监测与预警信息化资源共享
        当前正处于信息时代,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信息数据在网络中得以整合与归纳,虽然在网络中部分数据是处于共享状态,以便各界人士搜索与使用,但因收集与整合数据的方式成本较高,无法实现工作的常态化开展。而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信息工具,全方位收集各项信息数据,这样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各项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与统一性,同时也能不断构建信息化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事业新格局,避免以往数据收集系统存在的局限性。而且环境监测大数据共享方式,能够实现实时共享,同时相关技术人员还应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合理构建一个环境监测大数据共享管理平台,以此来提高数据共享准确性,同时还能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管理数据。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还应构建优质且全面的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与更新数据库中各项信息数据,并让数据库具备储存、管理等多种功能,从而便于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管理。
        2.3增强监测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地方行政支撑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相关部门应重视环境监测,并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只有员工实际开展工作期间,能够依据环境实际情况,准确作出相应的判断与操作,并能将环境监测信息化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好保护环境,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则需要积极鼓励各部门做好生态环境监测支撑,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推出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方案,并将其充分落实到环境管理之中,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制度支撑,同时制订完善的监管方案,以及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
        2.4构建完善好监测数据质量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构建完善好监测数据质量保障体系,确保监测结果客观、真实、准确意义重大。防范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需要有关部门从制度上着手,夯实制度体系“强根基”,制定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监测数据质量重点工作机制,加强传达学习《关于防范生态环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有关责任的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定期更新防范生态环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人员名单,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作为当前时代的特征,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因素,环境监测信息化是环境管理信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获得更为有效的运用,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并且将其进行充分利用,同时全方位做好质量保障,在持续不断的信息更新过程中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思路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 33 )
        [2]环境监测[J].环境科学文摘.1995年03期
        [3]李斯复.发刊词[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89年01期
        [4]站在新起点 推动环境监测事业跨越发展[J].环境保护.2011年1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