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丽
百色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的教授。文章以《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以期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幼儿园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主要代表人物克伯屈(Kilpatrick)首倡方案教学法(The Project Method),主张儿童的学习应该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将现实生活与儿童的世界更好的契合。国内﹐陈鹤琴教育家的“单元教学法”和张雪门教育家的“行为课程”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主题活动的思想。主题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多种形式与称谓﹐有“单元主题活动”、“主题探究活动”、“综合主题课程”、“方案教学”等等。虽然其形式多样,但均围绕“主题”进行。主题意指课程的某一单元、某个时段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主题”是课程的组织中心。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在一定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学习内容统一围绕一个主题有机结合,从幼儿兴趣和需要出发,紧跟实际生活新变化、新形势,有计划,针对性开展一系列活动。具有综合性、整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主题活动即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组织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设性。
二、课堂思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下,全国各个学校就“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思考。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各高校在教育部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时代感、高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形式,也就是“课程思政”模式。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以育人作为最终目标,以各门教学课程为主要渠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从管理、运行及评价等方面统筹教学资源,提升专业课教师价值观渗透意识和渗透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有学者提出,学术界对“课程”的定义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是对“课程”的认识却存在共性,即“课程”具有强调过程、系统、对象特征、生成的特性。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行的重要载体,课程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寻找的“附着点”。综上可知,“课程思政” 是指在所有课程中,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努力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有机融合和春风化雨的原则,在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的教育方式。其目标是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幼儿园主题活动融入课堂思政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开端,核心目标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思政元素是对个人和国家价值观体系的塑造,其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思政元素在学前教育的融入,有助于形成知识习得、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协同成长的育人格局,以实现人才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学前儿童尚处于直观行动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符合学前儿童教育规律。
(一)幼儿园主题活动融入国家民族认同感
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主权、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理想情操、道德价值观的认同是国家民族认同,每一个民族、国家都会将国家认同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作为全民教育的根本,并置于关键性位置。国家民族认同感立足于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具有国家民族的强烈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国家认同感是个人与国家互相促进和建构的过程,个人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历经自我分类、社会身份、信念情感和价值观的心理发展过程。3-6岁儿童处于自我分类和社会身份客观知识与观念的认知阶段,幼儿园可以通过日常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渗透,融入儿童对国家地理位置、国家象征、国家标志性建筑、国家传统文化、国家形象人物、国家历史发展、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遗产等元素的认知,逐步培养儿童的对国家的依恋、喜爱和责任感。
(二)幼儿园主题活动融入中华文明、文化素养教育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个人文化认同感是由表层文化到底层文化的心理发展过程。3-6岁儿童尚处在对表层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认知阶段,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因此,幼儿园教育需要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帮助儿童认知并认同中华文明文化的显性标志,比如中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建筑风格、绘画风格、音乐风格、道德取向等等,通过这些显性的标志来维系儿童的中华文化情感,稳固儿童的文化行为,逐渐培养儿童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幼儿园主题活动融入科学人文精神意识教育
科学精神是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具备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探索求真、验证求实、批判创新、互助合作、自由竞争、敬业牺牲等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主要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文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比如单位对职工,领导对下属,老师对学生等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高价值层次上相互融汇,也就是说统一为对自然和人类的终极关怀。3-6岁儿童是国家科技和人文创新的未来,他们的全面发展需要有机融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施教育的时候需要有充分用地区、社区和家庭资源,以游戏活动方式进行日常教育渗透和集中性教育活动,激发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浓厚兴趣,引导儿童在探究表层现象到深层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科学和人文的精神内质。
(四)幼儿园主题活动融入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人类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对某类事物或现象价值的根本看法。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3-6岁儿童是儿童社会化的开端,幼儿园教育要适应儿童思维特点,引导儿童逐渐形成适应自身和社会双重发展的价值观。比如选择尊重、敬业、奉献、自信、合作、热情、自立等主题的图画书进行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建构儿童的价值观体系。
四、思政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教育的实施案例
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较多,此处以《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为例说明。在第四章节第三节《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出发点的主题活动》备课中,笔者思考如何能将教学内容与中国抗击肺炎过程中展现的抗疫精神相结合进行学习。社会热点问题是一种受到社会各阶层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客观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新冠疫情是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被成人们重视,也常常引发孩子们兴趣。抗疫中展现的敢于斗争,坚持人民至上,科学防控,加强国际合作,展现的中国精神是育人素材,不仅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教会大学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