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红
五华县第三小学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不仅要求培养小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形象的了解,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可以让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践中。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和具体途径进行论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策略
引 言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所以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选择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更多地融入实践动手操作环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材内容对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和开发,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将数学知识更具象化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趋向于现实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一、实践操作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1.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好动特性,我们应该迎合他们的性格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小学老师想解决的问题,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老师应该积极的参与教学改革。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解决学生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还可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为学习新的课程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改善这种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够激发出学生更强的学习欲望以达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1.2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他们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实际操作中形成的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知识蕴藏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在生活中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信。从这样的数学课堂走出来的孩子,往往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对知识有较强的探索欲望。
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教育现状
2.1老师不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更注重书本上的教育,而忽略了小学生所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总是忽略或跳过式教育,让许多学生不注重和了解实践和动手的课程。在众多复杂的知识中,小学生无法更好地融入课堂,没有办法有很好的注意力,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没有兴趣。学生在课堂中盲目的记忆一些知识点,在课后机械的去复习。
2.2小学老师的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小学老师是学生一生中较为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引导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在当今社会上,教师资源的匮乏导致许多小学老师是没有编制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水平有限。数学老师的印象中,数学教育应该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刻板的教学,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是没有清楚的定位,甚至没有对学生以后的实践能力进行一个很好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策略
3.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还在使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讲解往往通过记忆和模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通过不断的习题以及理论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然而,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枯燥的、乏味的,既不符合现代的教学理念,又不利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的收获。在新课程改革当中,教师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让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将小学的数学讲授方式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相结合,创造出适合小学生们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圆锥体体积》一课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布置以下的课外活动任务:“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圆锥体模型,看一看圆锥体的组成有哪些,量一量圆锥之中每一部分的长度,计算自己所做的圆锥体的体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圆锥体的方法,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看哪一位学生的圆锥体最好,然后评选出最擅长手工制作的同学给予奖励。通过小学数学之中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既可以提高自我学习的兴趣,又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得以提升,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之中进行,达到小学数学寓教于乐的效果。
3.2创设教学情境,加深理解和认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数学课程成为了深奥、枯燥、抽象的代名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直线下降,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施,这一现象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数学教师不断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从中得到了诸多启示,开始致力于创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课堂教学氛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制作模型,以备课堂教学中使用。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将学生所制作的模式进行回收并打乱顺序,让每一名学生领取一个其他同学制作的多边形模型,通过测量取得模型的基础数据,按照课本内容和教师对求取方式的讲解,求取模型的面积,并进行记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后,每名同学都完成了任务,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在五分钟内将模型还给制作者,并由制作者对自身所制作的多边形模式面积进行重新计算,互相核实多边形面积的求取答案。最后在学生们的一一检算后,大部分学生的求取答案都是正确的,只有极个别学生的答案存在问题。
3.3设计合作探究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之间互动学习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老师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和合作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课前的预习、课中的知识讲解以及课外的练习。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让数学课堂的气氛没有生气、非常沉闷,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要多进行合作探究及实践活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兴趣非常重要的途径。要将合作学习及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的学习中老师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活动项目:第一,画以前学过的规则性的图形,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将以前学过的规则型图形画在一张纸上,让学生对以往的知识进行回顾。第二,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及合作的形式,将各个图形面积的公式进行梳理。老师在这一活动完成后鼓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常见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共同探究组合图形具备哪些特征,并且采取分组操作的形式,让一个小组进行操作,另一个小组进行指导和监督,并且进行记录。在完成全部活动后让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互相点评,选出一组完成程度最好的小组,这样可以激发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和探究的积极性,并且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4操作、观察、思考及交流相结合,提高操作实效
通过开展动手实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熟悉感,加深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和体验,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现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重视开展动手活动,但学生根本无法有效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如何是好,导致活动形式化出现严重问题,不能真正体现其重要的实效性。为保证动手操作的实际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边交流。只有把这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从具体实践中得出抽象的数学结论。
例如:在“圆的面积”课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将圆切割成若干小块,再拼接出近似长方形的图形,然后,拼接后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如何用长方形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圆的面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将能够进行思考和交流,获到最终的结果。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地分析和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知识,最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索最终的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理解,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手段,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 张爱萍.教育革新.2017(08)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 杨建华.学周刊.2017(04)
[3]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策略[J]. 顾云娟.考试周刊.2018(57)
[4]从小学数学的角度解析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模式[J]. 马云鹏.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