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数学之美建美丽课堂——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美育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0期   作者:杨芩
[导读] 有人说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杨芩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四川 广元 628017  
        摘要:有人说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其本身就是美学的四大构件之一,因而数学的美也在美的范畴之中,数学教育也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怎样对学生渗透美育呢?下面我就谈一下关于在数学教育中开展美育教育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数学之美;数学课堂;渗透美育;分析
        一、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古希腊数学家曾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元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例如,竖直线意味着刚直、挺拔,横直线意味着平稳、开阔,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圆形具有完满、流转的美,矩形有刚劲、整齐、对称之美,正三角形具有平稳、安定之美等等。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图形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这些图形、线条的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二、沟通互动,拉近审美感情
        在课堂上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说,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尽情地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感。教师通过眼神、语言、表情和动作给学生亲切的感觉,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互动。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是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要真诚地进行表扬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肯定。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鼓动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数学的学习需要教师做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学生主动的合作与参与。例如,学生在学习“1分有多长”的过程中,可让学生小组合作看“1分钟能拍多少下球”“1分钟能写多少字”“1分钟脉搏能跳多少下”“1分钟能数多少个数”···学生不但能够真正感知1分钟时间的长短,还训练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合作能力,树立了自信心,也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找准切入点,品味数学之美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同时更多是应用于生活。而且数学学科教材上的一些插图、绘图等都是与美育教育有关。正如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所以,在数学教材中的一些人物、事物、建筑物、甚至是三D立体图等,如果是“死”在教学中,那么也必定是“死”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就不会对这些产生感情,缺乏感情就会对该课内容失去兴趣,那么就必然是谈不上数学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本数学课所体现出来的美育了。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准选好教学着入点,首先让教材的人、事、物等静态元素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那么太阳在初升的一系列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呢?通过两张不同位置的太阳初升图片,让学生在欣赏意境之美外,还可以通过图片位置的变化将抽象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观化了,更容易理解新知识。
        又如在《位置》这一节课中,为了区别于点与实数成一一对应关系,我将课堂知识变的更具生活化。安排了点名游戏、对号入座,甚至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是在电影院来找座位的情况,在平面上找点与我们平时在电影院找座位是一样的,必须同时考虑到排数和座位数两个基本要素,这样纵横向同时来进行,才能更快地找到。因此,课堂上将这个知识点生活化后,这也是引导学生准确找到了切入点,可以把教室里的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所表达的点等等。因此,找准切入点,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相关联,变得更加生活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自然体会到了数学本身所蕴含的无限之美。

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历一个数学知识“美丽之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为学生培养正确的美育观念,培养良好的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四、利用数学活动拓延伸数学美
        美育是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然而数学课堂中所渗透的美育只是一种熏陶,一种引领。数学活动课能够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应用、验证、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在审美创造中,充分体会由主体的对象化而带来的创造性乐趣,让数学美放大化。比如,认识完100以内的数后,教师可安排“我们认识的数”的活动。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汇报起来也特别的踊跃,“说一说”涉及了生活的多方面,如我们班有16张桌子。我爸爸今年36岁了,数学书有98页,衣服120元……通过用学过的数来表述与交流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猜一猜”活动,教师先数一把蚕豆,再估一估一把花生的数量,最后“数一数”那把花生到底是多少粒,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抓一把花生的粒数都要比抓一把蚕豆的粒数多
        学生通过猜想、验证、思考,掌握了一些估计的方法,体会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就这样,在教师组织的“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感受到数字美。又如,学完“元、角、分”后,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的活动。笔者模拟了一个“小商场”的购物情景,学生将带来的玩具和书本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小小交易会。
        学生在模拟的购物中有售卖有购买,在交易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并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的美就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数学活动开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能片面地追求趣味性、实践性,也要注重层次性、教育性和科学性。这样,数学美才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一定深度的拓展四、多角度思考中的规律美学生有时面对一个规律可能会陷入机械记忆、单纯模仿、反复训练的疲劳,如果让学生经历规律的产生、探讨、生成的过程,在他们亲自分析、尝试、交流、建模等数学活动后,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学生在思考中便后感受理性之美,发现规律之美。也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习题时进行多方面思考,通过变换题型、变换解法。在混乱中找出规律,将烦杂还原为简洁,从中发现数学的规律美。如,在学习《间隔排列》这部分知识后,有这样一道题:“把男同学和女同学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男同学有10个,女同学有几个?”通过分析后得出:(1)第一个是男同学,最后一个也是男同学,那么女同学就有9个。10-1=9(个)(2)如果第一个是女同学,最后一个也是女同学,那么女同学就有11个。10+1=11(个)(3)如果第一个头是男同学,最后一个是女同学,那么女同学就有10个。(4)如果第一个是女同学,最后一个是男同学,那么女同学也有10个。
        同一道数学题目,从不相同的思路出发,得出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的。此时,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什么规律?有的学生说:如果排头和排尾都是女同学或都是男同学时,那么排在两端的人比中间的人多一个;如果排头是女同学排尾是男同学或排头是男同学排尾是女同学,那么男、女同学的人数就同样多。因此,数学习题中既有着灵活多样的解答方法。
        结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勇于探索,形成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地发展,达到理智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让我们用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水仙.试析数学语言之美——小学数学美育渗透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9):42-43.
        [2]薛淑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黑河教育,2017(09):56-57.
        [3]黄俊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0(03):73-74.
        [4]王国平.数学中的美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07(3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