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友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昭觉民族中学 四川 凉山 616150)
摘要:政治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法律意识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学,可以将枯燥的政治知识变得具有趣味性,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也可以让政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高中政治知识来源于生活,可帮助学生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事物时,持有客观、辩证的态度。本文对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生活化课堂
前言: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所运用的方式都是以自身为主,结合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将其灌输给学生,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讲得多,学生记得多,但是无法形成政治思维,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的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全面地学习平台。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现存的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中政治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就是应用,如果教师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很大程度上的丧失了学习政治知识的意义[1]。政治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生熟练地掌握政治,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政治知识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关键学科,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应当适时地转化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为主,开展教学工作。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政治学科的学习以及政治知识的掌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紧,高中教师以在课堂教学时也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能力,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学习兴趣。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并没有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去政治学科学习的欲望,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2]。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
二、生活化政治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积极进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法治
法制知识也是高中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对其进行讲授时可以进行一些实际案例描述,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剖析,既可以将所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相融合,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法治制度的印象,为学生更好的迈向社会奠定基础。
以《生活中的法律意识》为例,此教材中主要以法制知识与学生的法治意识为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违法实例视频,与学生一起分析当中所存在的法治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解决。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分析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积极进行引导,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二)创设相应的情境,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高中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比其掌握理论知识更加重要[3]。所以,政治教师应当以此为教学主旨,在学习知识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模式,引导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深入学习知识,并将其变为自身的能力。
以必修一中的内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为例,教师可以将一些旧社会中所存在的现象在课堂中重现,以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提升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将两种政权时期的中国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于那时的时代背景的理解,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和伟大。让学生形成切身的感受,既可以深入学生相关知识,对于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也有极大地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以学生的心理特性和心理活动为出发点,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印象,通过政治学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添砖加瓦。
结论:综上所述,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将此教学理念充分的融入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思维,也可以使教学进度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模式,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和道德品质水平,教师也可以在进行法制知识教学时进行实例剖析,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利用政治的学科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艳芬,林韫,赵东艳.学生生活经验融入高中政治课堂的价值及路径[J].现代交际,2020(22):131-133.
[2]张起磊.开展生活化教学 助力高中思政课[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53-54.
[3]田怀宾.生活化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华夏教师,2020(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