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力存在问题与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0期   作者:黄花
[导读] 一般来说学习力就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
        黄花
        福建省晋江市第五中学    362214


        摘要:一般来说学习力就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一个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一个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课堂,一个以学生生长为着力点的课堂必然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如果没有学习的动力,学生会没有学习目标,被动地围绕着教师转;如果没有学习的毅力,学生不会有持久的学习的热情,不会一如既往地完成学习的任务;如果没有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就不能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一言以蔽之,学习力就是学生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能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生长,能让学生窥见学科的本真,能让学生成为历史认知的建构者、探究者、而不仅仅是跟随者。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力;问题与对策
        评价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表现不能仅仅去看他的分数,分数只是历史学科评价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教师要多元地去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可以从学习力上去评价一个学生,也可以从学习力的角度去要求学生,因为学习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表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要将学生的心理分析和课堂的教育措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的关注,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才能让他们的历史素养循序渐进地提升,才能让他们掌握学习的策略和技巧,进而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将学习力的提升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接起来,要创设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要增设体验,磨练他们的意志;要突出他们自主探究的环节,要给予他们思维迸发的机会,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力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初中历史教师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以找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重新调整教学方式找寻新的突破口。学生的学习力是当前学习状况中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力状况出发,先找到一些具体的原因,再有的放矢,逐步解决。
        1.缺乏学习动力
        按理来说,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还是有一定学习动力的,比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知晓上下五千年,能与古人对话,能向英雄学习,能发现许多趣闻,也能解开许多秘密。但是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却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动力,一是不感兴趣,而是缺乏探究的热情。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大多教师在讲述历史的时候,还是照本宣科,将书中重要的事件、时间、人物、意义等再罗列一遍,然后让学生去记忆,去背诵、去默写。生动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感人的历史场景、需要反省的历史教训却在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平面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些历史认知的感知也只是从教师的单一讲解中获知,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降低。同时教师在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以识记为主,只要他们能记得书本的描述,能背诵出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可以了。其实教师在更多的时候要引发学生思考,设置一些问题,将他们引入历史的场域,进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获取真相的动机,历史学习也就会兴趣盎然。
        2.学习能力较差
        对历史学习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反映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差,历史同样需要一定的读图能力,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学生都需要知道一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其中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事件发生的地点。一般来说,学生就需要从图上看出这个地方的形势如何,相关的风土人情如何,历史地位如何,相关联的地貌地形如何等等。有时候读读了图,也就读懂了一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其次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差,学习历史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要能从历史的表面现象,看出问题的实质,要能从国内的现象去比较国外的现象等等。只有这样的分析,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学习能力才会增强。比如说就拿1941年来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在中国侵略的情况,以及中国军民抗日的状况,同时也要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分析日本在中国以外的侵略以及受到的抵制等。只有这样的分析,学生才能了解这一历史时期日本的整体情况,以及反抗日本的情况。最后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学习历史同样需要自学,而不是所有的都由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自学就能要能看懂教材上的表述,知道相关的历史认知,主要的要能发现一些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能自学的就少讲;学生需要了解的,就多讲;学生理不清楚的,就多组织讨论活动,小组活动等。因此教师可将发现问题作为课堂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激发他们发现问题的动力,也让他们改变学习的方式。当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3.缺乏学习毅力
        当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缺乏毅力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对历史学习非常不利,历史学习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下得一身苦功夫。要阅读一定的史料,要记忆一些基本的认知,要分析一些问题,要将认知与生活对接等等,这些要做的事都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需要的就是坚持,就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就是一股子的毅力。笔者曾经将学生的历史书收上来,以看看他们在书上写了些什么。结果却发现这样的现象,几乎大多数学生在教材的一二两课都详细了记录了他们发现的问题,教师补充的历史认知,还有他们自己摘抄的一些史料等。这说明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历史的时候还是信心满满的,还是充满学习动力的,但是学生这样勤于思考与记录的习惯在后面的几课就渐渐地少了,甚至没有了。这至少可以说明学生的学习毅力不强,这也说明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的毅力上话一番功夫。当然学生的学习毅力不强不仅仅反映在课堂的记录上,还反应在对问题的思考上。大多学生会因为的不到问题的答案而放弃思考,其实只要坚持地思考与探究,即使得不出答案,但是也会有新的收获,毕竟历史学习需要的是思维火花迸发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力不足的问题,就需要找寻解决的方法,进而提升他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初中学生提升历史学习力的实践与策略
        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优化教学的方式,要从教学的方式上去解决其中的部分问题,比如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喜欢历史,让历史学习更具画面感与立体感。比如说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彼此分享学习方法,能借力他人的智慧,进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力。比如说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积极向上的力量,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以他们以一如既往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习动力
        几乎没有学生不喜欢看电影的,尤其是他们看到喜欢的类型的电影时,他们会充满期待,一定要一口气将电影看完。同样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电影中的一些剪接的镜头来作为教学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学生看到这些流动的画面,听到一些来自历史的真实的声音,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增加了,探究相关历史认知的动力也就增强了。
        以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大多学生对这一段历史了解还不是很多,近年来学生在日常的电视电影中看得最多的只是一些戏说的历史剧比如有关乾隆皇帝的,有关芈月的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可以先剪接一些有关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画面,通过这些镜头的播放,让学生回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感知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学生通过电影视频再次温习了他们曾经熟悉的历史事件,他们看到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也温习了明代李自成起义,当然也是第一次粗略地感知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教师让学生观看这些视频,试着去提一些问题,以进一步推动他们的学习动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活力,教师针对课本重点历史知识点,多播放类似的短视频,同时教师还对提出问题最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鼓励。学生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提问有:引发这场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它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历程?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再连续提问: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多少农民起义?哪些朝代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下灭亡的?可见,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他们随着问题的提出一步步进入历史的殿堂。
        2.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既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包含他们的潜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总是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首先合作的过程是学生相互督促的过程,每个学生都会受到别人的监督而努力地表现自己。其次合作的过程也是展示自己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展示,提高历史学习力。再次合作的过程也是他们提高的过程,他们在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也能借鉴到别人的观点,经过自己的分析与整合,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显然地,经过小组合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创设形式多样的小组合作,提升他们的外在的与内在的学习能力。
        以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先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出有关《马关条约》的思维导图来。组长先是写上关键词:“马关条约”,组员接着写上时间、地点、内容、影响等。显然地,对着导图学生的思维集中条约对当时的中国,对之后的中国产生的影响。他们就开始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到最后他们归纳出这样几点: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人民的负担更重了,人民更加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台湾等大片领土的丢失了。同时学生对条约中的这句: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展开了讨论。他们先是认为这一条对中国没什么影响,接着教师列举了一些例子之后,他们发现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更多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借助合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人展示得到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3.借力教材历史故事,增强学习毅力
        毫无疑问,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让他们理解相关的历史,同时也要促进他们的精神生长。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史,就是一个个励志的事件的串联。教师可以从历史的一些章节中,挖掘出一些正能量的历史故事,进而用来强化学生的意志。鲜活的事例给学生带来的正面激励比教师的说教要有用得多,学习历史得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不断优化的过程,一些良好的品质不断形成的过程。一些学生在学习力上表现为没有很强的毅力,教师可创设一些历史故事来感化他们。
        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这课教材中涉及到岳飞抗金,学生对岳飞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就改变教学策略,让学生到前面讲述有关岳飞的故事。在故事里,学生会渐渐地全面地了解岳飞这样的抗金名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对这些故事进行补充,进一步挖掘其中的价值。学生讲到了岳飞武艺高强,教师就补充出下面这段:岳飞在习武学艺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身上的骄傲与自满的情绪。岳飞在训练的时候非常地刻苦,无论冬夏,无论阴晴,从不缺席,从不迟到,有始有终,苦练不缀,最后练成了岳家抢。教师问学生从这段叙述,能看出岳飞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学生都能正确的给出答案。显然,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在心理上得到熏陶,进而会更有毅力地学习。
        结束语:历史教学的目的跟其他所有学科一样,也是为了不教,为了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历史,发现历史的奥秘。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师必然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切实建构基于学习力提升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全程渗透学法指导,另外一方面又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发现问题,自主分析以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以拓展问题,自我检测以巩固所学认知,自主评价以反省自己的动力、能力、毅力等。总之,教师要站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高度,全方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切实激活他们的学习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践行自主课堂,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力探索[J]. 晏文娟,刘慧.新课程. 2021,(21)
        [2] 中职学生学习力的心理分析与积极教学措施[J].张玉婷,丁毓,王肖.山西青年. 202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