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 马林媛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马林媛 李昊 张一能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不断加强,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其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改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差距增大,农村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利实施,需首先明确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明晰战略基本要求,加快补足农村农业发展滞后
                                                      马林媛  李 昊  张一能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省 临沂市 2734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不断加强,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其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改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差距增大,农村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利实施,需首先明确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明晰战略基本要求,加快补足农村农业发展滞后的短板,以乡村治理为抓手,探索有效的乡村治理路径,提升乡村自治的水平,寻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治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作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维护乡村秩序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性、集体性特点的规划建设过程往往能体现出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乡村发展的质量。本文就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治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模式
        关于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有两类:一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梳理,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治理是通过政治力量实现对乡村的政治管理,强调政府在乡村治理的不同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二是结合一个或某几个乡村治理案例,探索实践基础上的乡村治理模式及其转型。行政主导型角度,申明锐等肯定了政府资源对乡村治理效能的作用,其主导的多种形式的治理模式对于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重构有重要作用,但忽视了国企这类政治色彩浓厚的主体在建设与治理中的所贡献的力量。集体主导型角度,阎占定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乡村治理的角度,将治理模式分为经济参与型、政治参与型、社会参与型三类,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再划分,肯定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乡村治理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
        2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措施
        2.1 进一步整合乡村传统文化与治理资源
        乡村传统文化中深藏独特治理资源,同时在传统治理实践中又结出治理文化的硕果。无论乡村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都要尊重传统文化、追溯传统治理并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利用,构筑既链接传统又扎根现代的乡村文化治理和治理文化体系。具体来说,对历史和时代感强、内涵深刻、价值明显的传统文化和治理资源,制定专项开发和保护制度,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以发掘整理,建立、完善和规范相关案例库和数据档案。与之相配套,要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乡村群众为主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借助可视化、有特色的物质文化载体和善治样本加强文化治理、治理文化的推介宣传,并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对传统文化与治理资源进行抢救性调研、创新性转化。在资源整合基础上,要将其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到乡村公共决策机制、协商文化建设中,拓展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社会治理的视野、路径和效果,全方位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2.2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建立乡风文明建设长效化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首先,以自治为基础。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民主自治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依据本地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方向,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战略与规划,同时积极动员村民参与乡风建设,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优势力量;其次,以法治为保障,建立“乡风建设考评制度”。将乡风建设纳入到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之内,对于那些乡风有明显好转的乡镇给予奖励支持,并将其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反之,对于一些庸政懒政行为,甚至违反党规党纪、触犯法律的行为,则予以批评教育和依法严惩,彰显法治在乡风建设中的根本性保障作用,确保乡风建设沿着良性的轨道运行;最后,以德治为支撑。德治与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二元互动的过程,两者相互交融又彼此促进,发挥德治的教化功能,既应健全道德评议机制,让德治也有章法可约,也应举办道德讲堂等相关活动,发挥乡贤文化的正面引领作用,营造乡村文明新风,使德治融于整个乡风建设的过程。
        2.3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首先,加强村民自治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建设,完善乡村干部选举渠道,村委干部由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选拔一批真正思想好、觉悟高、有素质、有意愿为人民服务的人员进入到村委干部队伍当中。完善村民议事和公共决策制度,凡是涉及到集体利益的事情,如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公共服务费用支出等需要村民承担的费用,农村公益资金安排、土地承包的方案等,都应由村民大会或者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其次,推进基层民主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结构,是村民自治实施的关键。农村基层组织包含广泛,各个组织都有其各自的任务,履行相应的职能,为了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协同作用,必须明确工作界限,通过互相合作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治作用,使其成为广大农民参事议事的重要组织,从而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最后,发挥农村各类民间组织的作用,村里的一些民间组织是依靠村民自愿结合起来的,村民对这些组织的领导人物都具有一定的信服力,利用这些民间组织来参与乡村治理,必然会成为乡村民主法治建设的一道强有力的力量。
        3 发展趋势
        中国乡村从传统格局中脱离,在现代化加速驱动下与城市形成了较大差距。基于此,乡村治理是在城市过度骄傲与乡村极度卑微的极端背景下进行的,是多领域的政策试验和全方位的试错实践。通过对治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中央对农业农村问题的深刻判断,认为中国未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将出现下述发展趋势。一是地域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基础的村庄治理是存在差异的,因地制宜是选择乡村治理模式的首要原则。二是创新性。新时期中国乡村面临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以及乡村功能的四大转变,需要传承传统中国乡村治理传统、借鉴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经验、总结中国现代发展实践,与时俱进,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和管理创新。三是自主性。目前的乡村振兴仍然处于拥有更多政治、经济资源的政府、企业等主体支配的阶段,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身的力量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乡村应结合自身人口结构、产业与建设基础确定治理目标,培育本地人才,利用内生力量驱动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推动治理创新。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如何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功效,破解乡村治理困境,不仅关系到乡村文脉和乡村善治水平,也检验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整合乡村传统文化与治理资源,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建立乡风文明建设长效化制度体系,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夯实物质性文化建设载体。
        参考文献:
        [1]杨健.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0(04):90-93.
        [2]瞿红霞.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9(34):10-11+14.
        [3]朱振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重构[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05):3193-3194+3198.
        [4]张健.社会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2):29-31.
        [5]黄雪莲,徐星慧.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乡村科技,2019(28):8-9.
        [6]肖永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J].吉林农业,2019(17):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