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现
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蓬勃深入的推进,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转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转变传统、低效的教学模式。“问题立教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任务在探究活动中完成,课堂目标在实验探究中达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问题立教 问题导学
自学校开展“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一直在积极参与和实践,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模式和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反思,慢慢地对教学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掌握多种教学策略,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去感染学生,以问题为驱动,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授者,独霸课堂成为常态。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填鸭式的满堂灌,炼狱式的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培养是极大的打击,背离了教育的本原。从化学科目来看,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很大的问题,一种是知识点学习能力较强,动手实验能力迟钝的学生,另一种是屡考屡差,最后在无所适从中放弃化学。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并总结了下面几点具体方法的实施和应用。
一、问题资源的合理挖掘
通过演示激趣,引起学生探索的冲动,通过现象产生具体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金属钠与水反应教学,我就紧紧抓住“浮”、“熔”、“游”、“红”等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金属钠为什么变成液态小球?小球为什么在水面不停的游动?金属钠滚过的酚酞溶液的水面为什么会出现红色?”这些现象就会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这些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进而使学生主动探索得到结论:钠比水轻,所以浮在水面上;钠跟水反应放热,使钠熔成液态小球;由于钠和水反应十分剧烈;产生的氢气推动小球到处游动;钠跟水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钠,使滴有酚酞溶液的水由无色变成红色。
二、问题启发的有效利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在化学课的每一节中,不断的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愿望。那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我们运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常识、安全环保等科学品质。中学化学学生实验的基本目标是:认识实验常用仪器及其功能、用法;懂得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则;有一定的观察、动手、思维、设计、评价能力。在实践中通过参与、感悟,逐步形成安全、环保意识,会观察、善思考、多钻研、精研究;初步懂得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则、方法、原理、习惯等。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使学生形成个体研究的能力。
三、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苏联伟大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比如:在讲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问题,我先通过自己去桂林旅游时在溶洞中拍的照片展示给学生,把学生引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之中:“你到过桂林吗?你见过溶洞吗?那倒挂的石钟乳,那挺拔的石竹石笋,那千奇百怪的石狮、石猴,那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显示出大自然造物的神采!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当你走向溶洞,目睹那壮丽景观的时候,你能否自豪的宣称:我已经懂得了化学原理了呢?”这种讲法,充满激情和意境,使学生陶醉在祖国的美丽河山之中,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无限激情,就会自然的去探讨其中的奥妙,研究其中的化学原理。
四、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化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乏味,效果也比较差。例如:对“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为什么pH≠8?”这个问题如果采用理论阐述,定量计算,理解起来都十分困难,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糖水无限稀释,会产生咸味吗?”学生立即茅塞顿开。因此,恰当的比喻,能够启迪思维,比反复讲解有效。
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认为:“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强弱、大小、长短、高低、快慢等等,都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结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人们总是通过比较来认识共性和个性,辨别现象和本质的。在化学课中,特别在复习课中,对已学的基本概念,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寻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重要途径。
五、反向问题的有效利用
当学生存在疑问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就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反问激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问题的根源。为了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演示实验作为一种示范,体现了典型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我们只要精心安排,巧妙布局,严密操作,就会使演示具有整洁美观、装置醒目、鲜明准确、重点突出、操作规范、富有趣味。如有一个淀粉溶液加入碘水生成蓝色溶液的实验,按教材中的演示,虽然现象明显,但学生没有新奇感,兴趣不浓,而我们运用反问启发方式,将演示做如下的调整:先将一张白纸(用米汤写了字后晾干)浸入碘水中,白纸上立即出现了蓝色的字,学生很惊奇;然后我们再做教材中的实验,并结合此实验解释白纸显蓝字的原因,使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学生还可以在得到了新奇的刺激、有趣的回味、艺术的熏陶、科学的感召。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六、问题联想的巧妙运用
联想是由某一问题引起另一问题的心理过程,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思维的一种属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增加知识的有序性,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许多学生听不懂或当时糊里糊涂的算是听懂了,但并没有听懂其本质、其精髓和精彩之处。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学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我们就是要通过联想启发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啄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
七、问题主线的巧妙发挥
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及它们在各单元教学中的合理配置,有明确计划,随着教学进程,巧妙设置问题主线,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运用,形成认知结构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网络。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主要涉及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变化、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由于每一部分中又包括很多具体概念,因此,要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就要建立知识网络体系,通过网络的建立,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找到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线,才能把知识真真实实的融会贯通。
一个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却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不管是哪种方法,它的共同特点:在教师引导下,突出问题驱动的地位,突出问题主线,突出实验教学,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将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将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升落到实处。随着“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只要认真的进行教学实践,认真的探索,就一定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参考文献:
[1]、窦桂梅.玫瑰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炳亭.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