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智、杨霖怀、赵承志、李柳醒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对高校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T大学J学院工科建筑类实验班为例,通过对实验班吸引力指标、学生学习压力与自我心理健康评估、培育成果、就业情况、满意度等指标测量和分析,找出工科建筑类实验班在创新人才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点,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工科建筑类;实验班;人才培养
一、高校工科建筑类实验班教学与管理改革研究
工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着诸多专业。其中,国内工科建筑类实验班发展时间不长。既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成果、实践活动的展示总结,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研究能力,强化设计思考与训练深度,为实验班教学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维度。[1-2]从目前国内工科建筑类实验班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关于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的研究受到了学界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既有研究多从研究者视角出发,采用传统的投入产出观,或单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估,较少从学生视角对教育质量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国内关于工科建筑类实验班的研究不多,主要原因是建筑类创新人才实验班样本少,研究有困难。因此,基于目前国内工科建筑类实验班研究现状,本文将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将学生作为研究主体,从中选取适合工科建筑类实验班教育质量的测量要素;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工科建筑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性与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和成效;第三,发现并构建合理的工科建筑类实验班人才培养效果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实验班教学与管理改革提供建议。
二、工科建筑类实验班现状调查情况分析
为获取工科建筑类实验班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及参加校内外活动的真实资料,本文展开对T大学J学院工科建筑类实验班学生(包含已毕业学生和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班吸引力指标,学业强度、学习压力和自我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培养成效,就业情况及满意度情况。问卷调查共发放103份问卷,回收103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03份,有效率为100%。
1. 吸引力指标
关于学生选择进入实验班学习的原因,各项指标综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被“复合教学团队”师资力量所吸引、对“复合型”课程设置感兴趣、探索专业交叉融合创新模式、希望参与暑期境外联合设计和其他,得分依次为3.74、3.36、2.47、1.67、0.28。学生将师资力量作为选择进入实验班学习的第一因素,这说明对师资力量是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
2. 学业强度、学业压力与自我心理健康评估
2.1 学业强度
根据学业强度指标显示,33.98%的学生认为学业强度很大,58.25%的学生认为学业强度较大,7.77%的学生认为学业强度适中。
2.2 学习压力
在有关学习压力的评价调查中,25.24%的学生觉得压力很大,55.34%的学生压力较大,17.48%的学生认为压力适中,1.94%的学生表示压力不大。综合数据,80.58%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感到有压力。
2.3 自我心理健康评估
从“自我心理健康评估”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心理不健康的占3.88%、认为自身心理很健康的占26.21%,介于二者之间的占69.91%,具体详见图3。由此,实验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后实验班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跟踪与引导。
3.培育成果
3.1 参与课题、竞赛获奖及发表刊物情况
在实验班学习过程中,37.86%的学生曾在学科竞赛中获奖,28.16%的学生主持或参与过课题,3.88%的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过文章或作品,1.94%的学生取得专利,其他0.97%。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学生通过不同参与形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3.2 参加课外活动情况
表3是学生在实验班学习期间参加课外活动的计数分布图。其中,学术沙龙占比52.43%、出国交流占比28.16%、社会实践占比24.27%、社团活动占比15.53%、专业竞赛占比12.62%、创新项目占比11.65%。
3.3 个人成就取得原因
在个人成就取得原因的调查中,指导老师给予的帮助、周围环境氛围的熏陶、个人的勤奋努力是学生选择较多的几项,调查结果占比分别为90.29%、79.61%和71.84%。
4. 就业情况
在择业方面,会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有87人。其中,有意愿去合资、外资事务所的占26.44%,民营、私营设计单位占24.14%,国有大型设计院占20.69%,自主创业10.34%,大中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占8.05%,房地产公司占2.3%,其他8.04%。
5. 满意度
总体来看,学生对实验班满意度情况为:很满意38.64%、满意43.3%、一般14.76%、不满意2.72%、很不满意0.58%。调查设计将实验班满意度细分为5个指标,分别是教学安排、师资配置、复合创新、教学效果、实用程度。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学生对实验班的师资配置和教学效果反馈较好,很满意占比分别为67.96%和36.89%,对实验班实用程度和复合创新满意度情况的反馈是不理想的,不满意及很不满意合计占比分别为5.83%和5.82%。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前文已经对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T大学J学院工科建筑类实验班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复合性”与“实验性”。在“复合性”方面,一是专业复合,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四个专业的学生经过选拔共同组成实验班;二是教学团队复合,实验班教学团队由在职专业教师、优秀实践设计师和明星设计师构成,师资力量雄厚,这也成为吸引学生加入实验班的重要原因;三是本土话题与世界眼光的复合,深化实践平台,定制暑期境外联合设计。在“实验性”方面,体现为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探索,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学科视角,引导学生从更丰富的维度逐渐理解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各自是从怎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竞赛获奖、学术科研、升学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工科建筑类实验班也存在一些不足:
课程设置不合理,遵循教育规律不够。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学生对比重较轻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认知不够扎实深入,反而加重了课业负担,削弱了原专业性,减少了创新型科研活动的时间,对后期回到原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创新性氛围欠佳,学术活动针对性不足。实验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训练不足,综合性、复合型的创新课题数量较少;二是大学三年级后,实践建筑师常担任老师,虽然他们经验丰富,但往往以成果为导向,对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不足。缺乏职业性教育,学生心理状态不佳。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学生不能真正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设计工作当中,实验班的自由度和包容性有待加强。学习内容方面过于倾向理论学术,缺乏关于职业规划的讨论,对学生实践设计工作帮助较少。
2. 对策建议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建立完备的课程体系群落。工科建筑类实验班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需注重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探索完整而有深度的教学新模式:一是重视建筑学基础课程等学科知识储备,增设大师作品阅读研讨课,强化学生对经典的解读和认知;二是设计课应侧重增设多学科设计的训练,选取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内容,形成跨专业大设计类课程体系;三是重视本土、本民族的发扬再造,可增加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教学,平衡中西方建筑领域的教学内容,配备激励机制鼓励授课老师撰写和出版具有实验班特色的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加强学术引导与多学科专业交叉,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工科建筑类实验班人才培养应在坚持设计师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重系统理论与实用技术的有机结合:一是增加时代前沿启蒙,过程中侧重新技术、新理念与建筑的融合,致力于培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设计师;二是加强多学科专业交叉,增设复合性、社会性实践课题,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跨时代发展的原创性基础成果;三是进一步挖掘合理的教学空间资源,确保有固定的专业教室,为增进班级间学生良性互动与开展学术交流提供场地保障。
以学生为本,注重职业性规划与心理健康跟踪辅导。在职业规划方面,一是校企融合培养专业人才。邀请实践建筑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工作室的工作模式,让学生提前了解建筑师的工作状态和团队合作方式;二是高校与社会场域联动。在实践项目或公共评图时,邀请设计公司和事务所共同参与,让学生获得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本科阶段早一些接触真实的事务所实践;三是增设测绘实习等实践技能。在学生心理健康跟踪辅导方面,通过聘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答疑解惑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讲座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苑思楠,胡一可,郑婕.基于行为研究的建筑设计教学探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实验班教学实践[J].中国建筑教育,2015(03):64-69.
[2]王方戟,杨剑飞. 助教眼中的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实验班“小菜场上的家”教学总结[J].中国建筑教育,2017(Z1):12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