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威 董豪
武警警官学院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使课堂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注重对节奏的把握,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动与静、疏与密、快与慢、起与伏、抑与扬、张与驰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动静相生、快慢相宜、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抑扬顿挫、张弛和谐,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基本节奏,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哲学;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节奏性,如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潮汐间作、草木枯荣;社会生活重叠起伏、前进后退、时代变迁;人体内部的心脏扩收、肌肉松紧、神经张弛等等。节奏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没有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对节奏的要求更加显著。因此,要使课堂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注重对节奏的把握。如果教员每节课前后都是一样腔调,一个频率,一种速度,平铺直叙,那么,学员就会感到乏味、疲劳,精神萎靡不振。课堂教学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动与静、疏与密、快与慢、起与伏、抑与扬、张与驰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动静相生、快慢相宜、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抑扬顿挫、张弛和谐,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基本节奏,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刻认识动与静的关系,做到动静相生
所谓“动”与“静”,是指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热烈活跃或静听默想,均不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做到有静有动,动静相生,才能有助于学员精力集中,斗志昂扬,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高明的乐曲演奏家总是要在五音十二律的繁响中夹以无声的间歇,去追寻“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员必须善于运用讲授、阅读、问答、讨论、演练、操作、实验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将教员讲授、学员聆听,教员演示、学员参观,教员提问、学员回答,教员指导、学员操作,教员辅导、学员自学等教与学的互动,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原则有机地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与静的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激发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员和学员热烈的讨论、答辩之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习,把所讨论的问题条理化、系统化,使课堂教学由动转化为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在有动有静、动静相生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实现快慢相宜
“快”与“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它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之间的时间分配比率,还包括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的速度调控。速度过快容易使学员“消化不良”,紧张忙碌,精神疲劳;节奏过慢又会让学员“饥肠辘辘”,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即便是适中的节奏,如果一成不变,也会使学员产生习惯性抑制心理,削弱学员兴趣,降低学习热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有难有易之分、轻重之别,在教学活动中,教员必须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做到重点反复讲解,难点细致分析,“热点”耐心引导;一般内容要简明清晰,重要问题要强化演示;要求学员记录的内容要慢而清,可记可不记的东西要快而急;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宜快、大步骤之间的转换要慢。教学的节奏变化要符合学员的学习心理、智力水平和生理特点,从教学目的出发,快时,不能使接受能力弱的学员掉队;慢时,也不能使接受能力强的学员无所事事感到乏味。
三、准确把握疏与密的关系,达成疏密相间
所谓“疏”与“密”,是指教学活动中信息传播量的大小。
有位著名教育家对节奏的疏密有过精辟的论述:“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疏”能使人活得轻松、愉悦的享受;“密”能给人以急促、紧迫的感觉。疏密相间,会给学员带来有张有驰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员精力长时间高度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员情绪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分散。一般在大信息量的传授之后应有一个较疏缓的间歇,相反,小信息量的学习过后应有一个急促的认知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做到疏密相间,相得益彰。课程的整体设计,应该避免方式方法单一,要做到疏密相间,变而有度,变而有序,形成环环相扣的和谐整体。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就在于缺少节奏变化,学员不欢迎,理所当然的要被淘汰。如今,有的教员又变“满堂灌”为“满堂看”、“满堂练”、“满堂问”,仍然是节奏单一,把学员束缚在单调枯燥无味的氛围中,缺少活跃的气氛。
四、科学顿悟起与伏的关系,保持起伏有致
“起”与“伏”,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态势。潮有涨落,山有峰谷。课堂教学贵在曲折有致,跌宕起伏,才能引人入胜,否则,就味同嚼蜡,令人窒息。实验表明,50分钟的一节课,学员的认知积极性呈现出一个波形:最初的5分钟注意力尚未稳定,学员还处于课间休息的兴奋状态;其后的40分钟是学员注意力最集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下课前的5分钟,学员的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学员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度激动状态,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反而有干扰作用。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起伏交错倒可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员要精心安排好每一节课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尾,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节奏鲜明。要将信息量大的重要内容安排在教学的黄金时段,形成高潮。
五、注重把握抑与扬的关系,求得抑扬顿挫
“抑”与“扬”,是指教员的课堂教学语言特点。教学活动中,教员语言节拍强弱,力度大小的交替,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变化,就是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古人云:“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听到有节奏的声音时,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肢体的肌肉,以至整个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变化。人体运动机制的改变,又会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如果长期处于单调声音的刺激下,大脑皮层就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抑扬顿挫、有节奏的教学语言正是打破这种催眠刺激,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为了克服“教员讲得津津有味,学员听的昏昏欲睡”的现象,教员在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方面,必须做到或强或弱,或频或缓,或升或降,交替出现,从而获得“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
六、及时关注张与驰的关系,强化张弛和谐
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必须综合考虑,巧妙安排,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张与驰的关系,使之成为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整体节奏和谐完美的艺术精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变化,也是教员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功。教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节奏控制得如何,是课堂教学整体设计好坏的关键。初登讲台的教员在节奏控制上,往往失之于急,把一节课搞得前张后驰,先是忙乱了自己,带晕了学员,随后又无所事事,无法收场。也有一些教员在节奏控制上过于迟缓,用语生涩,举止拖沓,速度跟不上学员的思维节奏,给课堂教学留下了过多的“空白”,使学员厌倦无聊。水平再高的教员,任何高明的教法,离开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都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变化,必须以提高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为原则。
作者简介:
岳 威 武警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射击教研室讲师
董豪 武警警官学院军事训练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