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0期   作者:董坚峰,冯茂林
[导读]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第四媒体效用的凸显,近年来民族地区负面舆情泛滥,政府信任力遭到极大挑战,舆情治理势在必行
        董坚峰,冯茂林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第四媒体效用的凸显,近年来民族地区负面舆情泛滥,政府信任力遭到极大挑战,舆情治理势在必行。从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的需求入手,分析了生态治理的优点,剖析了网络舆情主体之间、网络舆情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体制外网络舆情主体与政府、网络社会环境与网络舆情秩序等互动机理,构建了四重互动的网络舆情生态治理运作模式,从政府议程设置、生态环境优化、网民理性人格塑造、网络秩序调控等角度提出治理策略。最后,从政策、技术、法律等方面提出了建立良性保障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策略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Ethnic Regions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prominent use of the fourth online media, the negative public opinion in ethnic areas has flood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government ’s trust has been challenged.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need for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ethnic areas,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analyzes the subjec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e subjec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subject of external public opinion and the governmen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online society, and the order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othe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to build a four-interactiv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cological governance operation model, and propose governance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agenda set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netizens' rational personality shaping, and network order regulation. Finally, in terms of policy, technology, and law, etc.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a benign guarantee mechanism is put forward.
        Keywords: ethnic regions; online public opinion; ecological governance;strategies
        
        
1引言
        网络环境下的民族地区舆情应对与公共治理是伴随着Internet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新问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络成为网民诉求表示、情绪宣泄和社会参与的主阵地,各类舆情泛滥。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矛盾激增,基层社会公众缺乏通畅的诉求表达渠道。网络的普及与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及互动性,使更多的社会公众有普遍的热情参与其中[1]。网络越来越成为舆论来源的策划地、传播的集中区、交锋的主战场。网络上不时出现的一些非理性、失真、甚至恶意中伤的负面舆情,容易误导社会舆论,诱发民族冲突,给境内敌对分子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分裂祖国提供了机会。
        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域经济因素,涉及民族因素的舆论话题聚焦度高、敏感性强,往往是引发网络舆情风暴的焦点话题,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与舆情话题的交互加剧了危机的产生和演化,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生态化治理是解决网络舆情对于政府治理带来的倒逼机制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有效途径,对立足“公民为本”的理念,从“倒逼”提升到“自觉”,重塑政府信任具有重要的意义[2]。
2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需求分析
2.1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民族地区中,通过频繁的民族交往和社会接触,难免会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3]。相比非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舆论话题聚焦度高、敏感性强,网络舆情传播容易引发治理危机。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参与的匿名性,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卷入舆情传播之中,引发舆情风暴。如近年来发生的内蒙古锡盟“5.11”刑事案件、四川凉山州木里县"3·30"森林火灾救火英雄事件等均有不明真相网民的参与导致舆情发酵和事件扩大。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民族地区的公众心理在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会变得更加敏感,表达出来的诉求、愿望更加强烈。面对民族地区多发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考验。如果不能有效及时的处理或处理不当,政府表现出的公信力就会愈发减弱,网络舆情与政府公信力相互之间的关系会不断恶化,导致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在大力推动新时代网络舆论生态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的脚步还没有及时跟上要求,其治理思维和方式依然十分传统,在面对网络频发的舆情时,采用单一封锁压制的手段,导致民意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府公信力直线下降。同时,由于网络自媒体的普及,不少有偏见的舆论能通过网络及自媒体传播给大众,加之不法分子及团伙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公众进行定制化的信息推送,有目的性的看似站在公众的角度,却故意抹黑政府或提出无理性要求,导致公众产生激动、气愤等非理性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2.2网络舆情生态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能够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让公众参政议政成为常态,加快推动党和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因此,在面对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政府需要采取生态治理的手段,进而保持健康平稳的网络生态,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是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是以优化政府议程设置、保护网络生态环境、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的网络秩序为着力点,将政府、公众、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第一,生态治理,是深化网络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一些用户及群体利用点对点精准定制化服务推动公众的观点走向偏激,对整个网络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采取生态治理的方式,能够确保新时代网络舆情生态建设中形成良性循环。主流媒体要提升引导力,提供双向沟通渠道,助力网络生态建设更上新的台阶。
        第二,生态治理,是优化政府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生态治理模式下,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渠道及时公布信息,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还能实时更新最新消息,向公众展示政府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让公众对政府动态有充分了解,从而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同时可以促进政府积极与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互动,搜集公众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接受监督。
        第三,生态治理,是强化官民共治关系的根本保证。如今网络已然成为倒逼政府部门改革,促进官民互动的有效方式。我国网民在网上参政议政的活跃度和积极性非常高,已经超出了政府和公众的理性互动范围,因此政府应该摈弃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生态治理模式,达到官民共治。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政府职能,打造多元主体治理方式,充分利用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政府公众共同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
3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系统构建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网络舆情主体和网络舆情规则体系在网络舆情环境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生态系统。它作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与信息生态系统一样,网络舆情主体由舆情生产者、组织者、传递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主体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将信息一层层传递下去,但是又受到规则体系的规定和制约,从而保证信息能量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循环。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主要由环境、主体、规则构成[4]。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意见多元化的趋势,致使传统的网络舆论管理思想和方法越来越凸显其局限性。面对着急剧变化着的媒体环境和社会生态,对于网络舆情需要跳出传统自由与管制的二元藩篱[5]。对此,在现行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中引入舆情采集、舆情分析、舆情服务等理论与技术,通过构建网络舆情主体之间、网络舆情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体制外网络舆情主体与政府、网络社会环境与网络舆情秩序之间四重互动的网络舆情生态治理运作模式,最终实现网络舆情的持续保障。
        基于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四重互动生态治理运作模式是一种交互化的舆情服务系统,它可以为政府及时、有效地应对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出现,并根据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分析和预警。四重互动生态治理运作模式以舆情规则为保障,以舆情采集系统为基础,以舆情分析和处理为核心,该模式实现了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中环境、主体、规则的“三位合一”,是一个具有全面、快速的网络舆情应对系统。

图1 网络舆情四重互动生态治理运作模式
        如图1所示,政府、网络舆情主体、网络社会环境、网络舆情秩序四部分组成。其中政府是舆情处理的责任主体,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互动,内部治理往往是由治理层级、功能、流程等构成完整性体制,再将处理结果统一对社会、公众进行外部互动,为事件的真相发声,消除负面舆论和公众困惑。网络舆情主体主要包括体制内主体和体制外主体,但体制内主体较体制外主体的数量、回应速度、话语竞争能力都相差悬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在推动舆论场的演变,决定着网络舆情发生的态势,而且会不断影响政府在网络舆情处理上作出的决策。所以当民族地区的体制外主体与体制内主体之间的良性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突出的一些问题,能够缓解网络舆论与政府舆论之间的对立不断扩大的局面。网络舆情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为整个舆论场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网路舆情规则包括在网络空间中信息形成、传播、传递过程中的制度和规范,与网络舆情环境共同为整个舆论生态提供保障。
        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主要在上述四重互动的网络舆情生态治理运作模式中体现,该模式能够实现对民族地区的舆论主体观点倾向识别、舆情环境中突发事件主题的实时监控和跟踪,帮助政府监测地区中热门话题,了解地区百姓的心声,同时可以提供精准的舆情预测及舆情公关服务,为进一步完善舆论规则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政府通过舆论采集系统对带有民族性、敏感性、突发性的舆论进行采集,使用大数据工具对互联网上突发的热点事件进行快速的识别,找到其源头、爆发的原因等因素,利用全域数据采集、全文整体检索、文本挖掘、智能分析、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智能分析舆论主体之间的传播规律,洞悉舆论环境的发展趋势,对舆情的发生可以有效引导,从而积极化解危机。
4、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因此,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生态,是新时代强化网络治理能力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此背景下,突出做好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生态治理,不仅需要我们从政府议程设置、生态环境优化、网民理性人格塑造、网络秩序调控等角度提出治理策略,而且要在政策、技术、法律等方面建立良性保障机制。
4.1优化政府议程设置
        在新媒体时代,用户进行交互式交流,信息量迅速增加,网络舆情爆发的快速性和不可控性导致了公共事件的频发。传统的政府职能划分只是依靠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来处理舆情,这很容易导致权力和职责不一致,多头指挥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暴露了政府管理中“碎片化”的缺点。所以,民族地区政府迫切需要打破各司其职的传统观念,改变传统的管理制度,优化应对网络舆情的议程设置。政府应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具有扁平化特征的新组织结构,减少部门职责分割的影响,实现信息共享。面对网络舆情,有必要由主管部门进行分类,然后联合分管部门根据公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共同分析处理。最后,政府提供准确的解释、说明和回应。对于网络热议的群体性舆论,政府应该及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来进行危机传播。在舆情治理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媒体、社会等各种组织的优势,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6]。这些主体可以使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及时向政府报告,以便于政府可以立即做出反应。当遇到一些没有最优的解决路径的问题时,可以由社会组织相互承担解决,通过责任网络将它们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治理模式。
4.2塑造网民理性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政府是维持良好网络秩序的主导者,要始终牢牢抓住网络舆情生态建设的主导权,在网民参政议政的过程中积极引导,让他们的呼声表达的更合理,重点塑造网民理性的人格。
        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网民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舆论时很容易被带偏、误导,自身对于不同事件的判断和认识由于角度不同、站位不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当某一非理性声音变成“主流”时,很多网民会出现跟风的现象。因此政府要把如今的教育体制作为优化的重点,在日常教育中把理性的媒介素养渗透到国民意识当中,培养对待网络舆论的科学研判和正确应对能力,强化社会组织和社会大众媒体引导和帮助网民理性对待[7]。另一方面,要构建理性的网络平台。在网络舆情治理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应当重视网络平台的传播真相和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推动网络平台往健康、文明、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着重利用新媒体技术对于网络舆情风向动态的把控、第一时间处理的作用,鼓励政府官方部门入驻网络平台或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开通公众号,政府官员也可以进驻“自媒体”,在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及时回应,对大众提出的疑惑及时解答,从而畅通各种群体、各层阶级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促进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维持网络舆论生态的良好秩序。
4.3建立良性保障机制
        在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政府经常是借助网络手段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担负着网络突发事件治理的主要责任。政府不仅要确保社情民意的畅通,还要在制止互联网上不良舆论的泛滥的同时允许各种声音充分表达和自由讨论,依法打击破坏网络生态秩序的行为,打造健康、清新的网络生态。
        第一,政策保障。民族地区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要适度开放,汲取网民的有益意见和想法,有效引导网民参政议政,扩宽网络群体的范围和领域,确保网络社情民意的顺利表达和得到回应,让政策制定切实满足人民需要。同时,要出台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政策,有力推动网络舆情处置的规范开展。出台一系列奖励、培训政策,通过加强专业人员的操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培训,设立网络舆论信息员,负责在舆情多发论坛收集、监控舆情变化,通过总结传播规律,即使阻止舆情的爆发。
        第二,技术保障。网络技术手段是实现网络舆情生态治理的有效手段。民族地区政府要建立或定制一套完善稳定高效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论各方位、全天候监控,第一时间发现关注信息,及时预警并消除,使用智能软件自动过滤敏感短语,对网络各媒体信息进行延迟审查和发布。运用SEO技术取代传统的压制手段,由官方在自媒体通过认证后,制造大量的正面信息,使用搜索引擎排名技术,将含有正面的真实的信息排在前面,根据用户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处理。
        第三,法律保障。我国现有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力,但是没有专门的法律详细说明其言论的范围、边界等,特别是针对网络舆论的相关制度法规只存在网络监管的行业中,因此要出台一套系统的法律针对网络言论的自由权加以规定和限制,对肆意传播网络谣言,扰乱网络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等公共活动时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坚决做到依法行政,在法律允许的范畴内行使权力,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8]。
5结束语
        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网民、媒体等多类主体。传统治理途径多从技术出发,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民族地区突发舆情事件中往往呈现“治标不治本”的问题。本文从生态治理角度提出构建四重互动的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并以此为载体提出相应治理策略,以期为解决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处理问题提供一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勤. 创新网络舆情生态治理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C].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第五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创新政府治理,深化行政改革 优秀论文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2014:176-186.
        [2]王建亚,宇文姝丽.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01):55-58+16.
        [3]刘建华.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民族因素论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02):10-14.
        [4]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以网络政治舆论为分析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04):90-101.
        [5]汤景泰.走出自由与管制的二元藩篱——论公共舆情治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2):116-121.
        [6]张盛华.政府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协同治理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7(33):93-94.
        [7]侯雷.我国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动态性特征、问题及治理[J].行政与法,2018(10):8-14.
        [8]敖琴,苏丽.浅谈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J].湘潮(下半月),2011(06):61+63.

        [※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编号:XSP19YBC338)、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编号:17B22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坚峰(1977- ),男,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分析、智能信息系统、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冯茂林(1996 - ),男,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