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倩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摘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辽阔。但我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海洋强国的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立足大学生海洋意识现状,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是海洋世纪,海洋战略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影响深远,而一个国家的海洋意识将直接影响到对于海洋的开发利用以及如何维护海洋权益的手段。近些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在黄海、东海以及南海等海域与周边邻国产生的摩擦越来越频繁,中国海上主权受到挑战,海洋利益也遭受到损失,海洋强国建设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其海洋意识的强弱是十分重要的。
一、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内涵
对于如何定义海洋意识,学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来说,海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内,是海洋这个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类的脑海中而形成的对海洋的主观认识。史英基础海洋权益的角度,提出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和国家基本利益关系的理性认识,提倡重点建设海上力量,增强海权意识[[[] 史英.海洋观·海权意识·《河殇》[J].军事历史,1989(06):13-15.]]。陈艳红把海洋意识也称为海洋观,认为海洋意识是人类在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 陈艳红.发展海洋文化的关键在于海洋意识教育[J].航海教育研究,2010,27(04):12-15.]]。综上所述,可以把大学生海洋意识看作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本国家、本民族海洋的认识,作为一种海洋观而存在,树立对海洋的认识,了解自身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一)建设海洋强国的现实需要
海洋是各个国家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为了争夺海洋权益,各个国家之间都发生过或大或小的摩擦。在黄海,中国与朝鲜以及韩国存在着长达18万平方米的海域划分的争议问题;在东海,就钓鱼岛被非法占领的问题,我国与日本多次进行交涉;在南海,我国的海洋权益遭受到来自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屡次侵犯,对周围沿海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系列海洋争端事件说明了当前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海洋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海洋意识培育关系到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和前景。维护海洋主权和发展海洋事业需要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也需要有知识、有技能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对于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认识海洋事业、关注海洋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坚定信念。
(二)发展海洋事业的必然要求
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越来越多的依靠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要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不仅是要致力于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以及海洋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也应认识到海洋意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系统的海洋知识理论,深厚的海洋文化以及复杂的海洋技术等需要高水平人才加以完善、创新与发展。
大学生在宣传海洋文化、维护海洋权益方面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这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十分重要的软实力。增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可以打造良好的海洋强国建设氛围,推动大学生自身及全社会积极学习海洋知识,关心海洋事业发展,关注我国在为维护海洋权益付出的努力,促进我国海洋事业良好有序前进。
(三)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贯穿学生的大中小学等各个不同的时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海洋意识的培育也是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育,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和分析与海洋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大学生在悠久的历史氛围中挖掘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力量,学习历史人物身上不畏艰险、敢于探险,积极创新、豁达客观的心态,成为激励大学生前进奋斗的正能量。同时通过学习能够让大学生增强对于我国海洋历史的认同感,健全大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对策
(一)大力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具有理论与情感融合的独特氛围,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生对提升对中华民族海洋历史认同感的良好渠道。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与海洋相关的素材,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促进大学生思考和探索海洋相关问题的哲学水平,认识到海洋与人类、海洋与社会发展、海洋与国民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促进大学生海洋观的形成,引发大学生在海洋领域进行哲学探索。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起点,让大学生在了解近代中国在海洋事业上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认识到海洋领土被占领、海洋主权被侵犯严重危害性,并结合近几年来中国与周围邻国发生的海洋争端进行讲解,让大学生理解当代海洋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必要性以及海洋战略对民族发展的意义等。高校应利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与时俱进,及时修订教材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增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除了重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特优势也是不可忽略的。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走进社会,通过切身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海洋知识和海洋事业的认知。例如,比较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组织大学生参观海洋馆、海军开放基地,了解中国人民海军的光辉发展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或者邀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举行讲座以及开展学术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在海洋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和海洋主权的重要性,激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还有,高校可以利用好7月11日我国的航海日这样特殊的节日开展时事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我国在海洋领域的方针政策以及原则,在此基础上解读时事热点,坚定大学生维护国家海洋主权的信念,普及海洋生态保护知识,引导大学生主动走向海洋,愿意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海洋素养
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大多数教师具备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能力和较强的专业素养,但是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和制约,海洋意识也比较薄弱。所以一方面,高校应在加强对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的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关于海洋知识方面的课题研究,加大政策支持,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调动教师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海洋意识水平。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定期与涉海方向的高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合作,组织教师去参观、交流及学习,涉猎海洋领域的专业知识,探索创新如何将海洋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的新模式新路径。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海洋知识储备,结合时政热点,对自身进行海洋观教育,深化对于海洋知识和海洋事业的认识,学习国外海洋教育的优秀经验,加深对于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提升自身海洋素养,才能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