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高台中学 723113
摘 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思政课前预习是众多高中政治教师所关注、所思考的,但实际上课前预习的开展并不是尽如人意。
关键词:现状;教学环节;完整性;课前预习;关注;有效性
一.任何课堂的教学,若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就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并能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其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旨在提高学生道德、法律及社会认识和判断能力,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的高中思政课更是如此。不过正像古语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政治课课前预习也是众多思想政治教师所关注、所思考的,但实际上课前预习的开展并不是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教师认为由于思想政治课独特鲜明的思想性、典型性和情境性的个性特征,学生本身的层次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要求课前预习众多学生并不会真正的执行,有的出于惰性,有的甚至连怎么预习也不清楚,对于教材内容,仅仅是看看而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益,有浪费时间之嫌;其次,有些教师也不提倡课前预习,因为他们认为学生预习并不能有效促进教学互动,因而试图通过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感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因而只注重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并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精心授课。可一旦遇到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多,或者由于活动形式太多不能有效控制,这些活动形式就会以匆匆收场结束,并不时出现这些类似的话语:“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到这里……”等。这样的结局,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一)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二)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三)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生成新的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新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之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三、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近两年来笔者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对“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进行了有意识、有步骤的探索,从中认识到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
(二)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三)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四)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五)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教师就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政治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中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