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党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实验小学 邮编:325700
摘要:在小学阶段,体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体育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不断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要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的方法,让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体育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学生的动机直接决定其对活动的参与程度
个体对各项活动的参与程度大多取决于心理动机。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年龄比较小,学生的动机往往来源于兴趣爱好以及对活动的喜爱度,兴趣越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就小学体育课堂而言,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开展喜爱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继而达到改进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兴趣广泛但缺乏持久性
受年龄以及认知的影响,小学生对于自己未接触过或者是不了解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一旦遇到其他感兴趣的事物,其注意力又开始转移。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就呈现了一种好奇心泛滥,但是持久性不长的特征。
(三)专注力不强
小学阶段的学生专注力并不强,通常一节课程45分钟,在20分钟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思想走神、打盹,甚至被其他的事情分散了注意力。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学生便可以继续坚持。
(四)心理上依赖教师
儿童的心理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且会被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类主导事物所影响。就当下的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由教师安排的,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上课、学习、完成作业,在心理上学生就将从前对父母的依赖逐步转变到教师的身上,这种依赖心理便于教师日常开展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学生。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将文化成绩当作是教学的重点。在开展体育课程时,也以最终的测试项目为主,让学生进行训练。总体而言,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将所有的重心都偏向了语、数、外课程的学习上。虽然,素质教育大力推广,教育开始改革,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体育缺乏关注,这也必然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小学阶段开设体育课程,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就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当下的体育教师并未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整体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在课堂上仍然以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为主,忽略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对一些教学工具的使用。这也使得体育课堂过于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出教学的效果。
(三)教师开展体育锻炼的方式缺乏趣味性
体育是一门需要学生不断进行训练才能够获得提升的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学生体育的技能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以提升自身的原有教学水平。但是,就当下部门教师在开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仍然采用压迫式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进行训练,在这种压迫状态之下,小学生会产生一种叛逆心理,不仅不利于增强体育锻炼的效果,还难以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三、小学体育教学的改进原则
(一)学生本位原则
就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而言,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需要对其不断地改进,才能够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改进之前,需要明确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原则,其中,学生本位原则是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要明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设计课堂教的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
(二)趣味性原则
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本身专注力不强,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围绕学生这一特点去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才能够发挥出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教育性原则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其都要遵循教育性的原则,尤其是在改进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融入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还是设计学生本位的教学内容,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学习到某些知识。就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而言,其教育性往往体现在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这两个方面。
四、小学体育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传统教学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特点以及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很明显这种教学理念是存在欠缺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优化,遵循新课改背景以及素质教育下对于教师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转变传统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能够喜欢上体育这门课程。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较为简单,主要是以基础内容为主,例如,跳跃、踏步、蹲起、田径运动、拍球、运球等动作。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教师一一讲解,而在讲解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采用一言堂说教形式,往往会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和探讨。
(三)融入趣味性的训练方式,缓解体育训练的枯燥性
体育项目的训练较为枯燥的,往往一项技能需要重复训练无数遍,才能够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这需要学生不断的坚持和挑战自我。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达到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但是就传统的训练方式而言,学生对于训练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内心会存在一种抵触心理,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创新传统的训练模式,融入趣味性的训练方法,缓解训练的枯燥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发挥出训练的作用。
(四)融入合理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其较为依赖教师和家长,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评价可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态度以及学习的自信心。以往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以打击式评价为主,而这类评价模式并不会使得学生越挫越勇,只会导致学生心理难以得到健康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善于融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首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方法。每一个学生的体育能力、身体素质都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学习时,并不能够全部达到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此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进行差异化评价,增强每一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自信心。其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种评价,可以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例如,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让教师了解学生心目中的体育课堂,教师在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等,从学生本位出发,不断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满意度,发挥出体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作用。
结语
体育是一门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学科,通过学习该门学科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该门课程,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发挥出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教育观察,2019(7):35.
[2]杜剑波.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2.
[3]周臻祥.从创新角度探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优化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