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资源推动学生“三自品格”涵育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0期   作者:张琦
[导读]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学校而言,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张琦
        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213011
        摘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学校而言,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从而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品格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就如何依托乡村资源涵育学生的“三自品格”做出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努力找到以乡村资源进行“三自品格”涵育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乡村资源    三自品格    涵育实践    有效策略
        依托乡村资源涵育学生的“三自品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自然、社会及人文资源的利用,将品格提升融入于知识孕育和行为规范中,形成品格教育合力的同时将“三自品格”的涵育渗透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教师对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越高,就越能发挥出乡村资源在学生“三自品格”涵育上的隐性作用,也就越能形成极具学校和地区特色的品格涵育课程和氛围。
一.利用乡村资源涵育学生“三自品格”的现状
        当前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品格的涵育,都将学生“三自品格”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但在德育内容和模式上仍然缺乏创新和突破,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涵育学生“三自品格”的效果,拉长了学生优秀品德培养的周期。目前来看,各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没能将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素材进行最大化的挖掘和利用,尤其是乡村学校,没能将乡村资源科学合理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浪费了很多优秀的乡村资源。
        另外,部分地区和学校虽然有将乡村资源运用于学生品格教育的意识和行为,但运用方法和策略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可以改进和优化的部分。首先,学校教学对乡村资源的运用范围不够广,没能对乡村中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导致很多优秀资源没能进入到学生“三自品格”的学习视野。其次,学校和教师对各种乡村资源的挖掘程度不够,没能对各种乡村资源进行纵向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只是停留在泛泛而教的程度,致使学生对乡村资源的学习也只停留在表面,从而使乡村资源对学生“三自品格”的影响和启发程度不够。最后,乡村资源在学科间的融合度和延伸性存在极大的限制。教师在利用乡村资源进行教学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乡村资源进行延伸性的导入和设计,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乡村资源的人文性和教育性。与此同时,教师只对乡村资源进行了单一的运用,课程设计和操作上缺乏学科间的高度融合,难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高效形成。
二.利用乡村资源涵育学生“三自品格”的有效策略
1.以引导性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品格
        自主品格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它不仅能让学生更具独立性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还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就教学状态和效果而言,具备自主品格的学生更愿意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互动中,更愿意以“主人翁”的心态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品格,将乡村资源设计成引导性探究课程,让学生在持续的探索和启发中逐渐形成自主品格。乡村资源包括自然、社会及人文资源等,每一种资源背后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教育意义,都能成为学生“三自品格”涵育的重要素材。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品格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探究课程,让乡村资源成为自主品格培养的切入点。
        以乡村资源为课程引入点,让学生根据乡村资源展开自主性的研究学习,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乡村资源中的自然风景作为学生“自主品格”涵育的一部分,定期组织一些主题性的教学活动,这样教师既可以将自然风景作为品格涵育课程的教学场所,又可以将自然风景中的各种动植物、建筑物等作为引导性探究课程的内容。以这样的方式或情境进行自主品格涵育一方面可以增加思想品格教育的新鲜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体验,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整体上提升自主品格涵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而提升地区和校园的整体自主氛围,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对学生而言,他们在探究乡村资源过程中形成的自主意识和行为也会迁移到多学科的学习中,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综合发展。
2.以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立品格
        所谓“自立”,通俗来讲就是自我独立。当前学生自我独立性较差,生活和学习上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缺乏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和能力。要改变学生的依赖意识,培养他们的自立品格,就需要教师将自立意识和行为渗透于日常的品格教育中,以实践性教学稳扎稳打地涵育学生的自立品格。对教师来讲,将乡村资源转化成实践性教学能有效地优化和改善传统德育教学的方式和状态,有力地提升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实践性“自立”教学的同时慢慢形成一定的自立意识和能力,并将这些意识和能力转变为学习生活中自立行为。
        学生自立品格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通过实践和引导共同作用的过程,教师可以将众多的乡村资源制作成综合实践活动,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立品格。例如,很多乡村地区是有一些特殊的建筑景观、别具特色的风俗景观及民间工艺的,教师在进行实践性的自立品格涵育时,可以组织学生在这些乡村景观里进行一些实际的民间工艺体验,以亲身经历增加他们对乡村传统资源的了解,并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立品格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适当性的乡村劳动,如在植树节组织学生进行小树苗的种植活动,给学生新鲜感的同时又让他们体验到了辛苦劳动的感觉,以此来促进他们自立品格的形成。
3.以人文性研学培养学生的自强品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强品质是德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日常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将乡村资源设计安排成人文性的研学,用乡村资源中极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和故事给学生自强精神和品质的传递,让学生在人文性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乡村是能给学生带来磨炼和成长的地方,教师要深入挖掘乡村资源中对学生自强品格涵育有积极作用的部分,让学生对其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此来激活和培养学生内在主观的自强精神。
        自强是扎根于内心的一种优秀品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德育教师要不仅要用乡村资源涵育学生自强品格,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以自强的态度应对日常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在进行人文性研学时要善于运用乡村资源,如当地具有自强精神的名人,或者是一些红色基地等都可以作为人文性研学的素材和内容,通过具有自强意义的故事和场景慢慢涵育出学生的自强品格。那些具有自强内涵的德育教学内容能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素养涵育,让学生的自强品质在不知不觉间得到提升,这也是逐步同化的过程,当学生浸润在自强的氛围里,接触到的都是有关自强的人物或故事,他们的自强品质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结束语:乡村资源是当前各阶段的品格教育中极为重要但利用率又相对较低的教育素材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乡村资源对学生“三自品格”涵育的作用,还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乡村资源进行最大化、最合理、最科学的运用,让乡村资源在学生“三自品格”的涵育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和特色。当乡村资源的延展性和人文性被充分挖掘,“三自品格”的涵育教学将迎来重大发展和进步,学生的“三自品格”也将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新龙背景下的学生“三自”品格塑造——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简介[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Z1(12)
        [2]顾润生,徐飞.培养“三自”品格新青年[J].江苏教育,2021:15(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