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松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252000
摘要: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一项,非常容易拉开分数差距,因而成为高考中的重难点。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着过于单一,思维定式等问题,使得学生学起来有些枯燥无味,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这些问题如何去应对,从而采取相关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 策略
引言:新课改的提出,对于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语文教学尤其是对于诗歌鉴赏的教学上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深刻体会情感,真切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得学生爱上诗歌鉴赏,从而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
一、当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的方式过于死板,忽视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诗歌有其独特魅力,在鉴赏诗歌时,不仅与处理语言文字运用题型不同,与鉴赏现代文、文言文也有区别。而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采用相对来说比较死板的方式灌输式教学,或将诗歌像对待文言文一样逐字翻译,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或让学生机械背诵以便应对名句填写。片面注重工具性,忽略诗歌鉴赏的审美体验,课堂枯燥无味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环境生硬晦涩,学生被动接受灌输来的知识,体会不到诗歌的魅力。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诗歌鉴赏的机会较少,缺少体验诗歌的环境与情景,使得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
(二)教学套路化,缺少思维的发展
诗歌不仅与其他体裁文本不同,其内部不同主题的诗歌鉴赏起来也大不相同。然而在平时授课中,部分老师为求学生答题能够更规范更容易得分,热衷于“模板”“套路”之类的“万能公式”。诚然“模板”“套路”的确可以让学生答题更规范,更有逻辑型和条理性,但过分依赖这些东西则是不可取的,它忽略了文本的特殊性。“唯分数论”姑且不谈,这种做法使学生眼里只留下了诗歌框架,不能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性,降低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水平,也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学生按模板套用“公式”,缺少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也就无从谈起。
(三)教学与现实脱节,缺乏审美体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人,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语文教学务必重视对人精神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塑造,让学生从每一篇文本中都能汲取养分,收获成长。古代诗歌年代久远,其用词、作者的生活方式、当时的文化传统有些对我们来说已经陌生。在此情况下,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并分析鉴赏,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反复品读,产生情感共鸣,创设情境,以作者的视角设身处地涵泳。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深层次的内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深刻了解作者情感后,要回归现实,启发学生思考对当下学习和生活的意义。若是与现实脱节,即使教授了很多硬性知识,也使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记忆保留的时间也相对较短。
二、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
(一)重视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境”是诗歌中的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所强调的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以达美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第一句就说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其实诗和词都是相通的,诗句也应以境界为上。但什么是境界呢?现引用严羽的气象与兴趣观做对比:所谓“气象”是联结诗歌内在审美情感与外在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具体表现为作品的审美风格;而“兴趣”是诗歌之本体,用现代美学观点阐释,它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情感表现性形式。刘勰亦有云:“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一理应”。由此境界(或称意境)应该是由某些具体的事物所带给读者的一种审美的、生命的、情感的体验,或宏大、或深远、或寂寥。所以在鉴赏中要代以一种意境的感受,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具有画面感。
(二)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品味
了解作者生平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他的作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多看,自然会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多读诗歌,可以更轻松地分析诗歌结构、平仄、格律。读多了,也就会知道诗歌中的意象、典故等的含义、作用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例如红豆寄相思,杜鹃啼悲痛,落花叹流年,莼鲈思故乡等等。学生也会发现一首词精妙在哪里,例如咏雪,比起哥哥的“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简直把雪写活了。深刻理解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题解和注释,打好基础。对照教材中的古诗,扩展阅读权威出版社(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诗鉴赏词典(如:非常权威,长销不衰的《唐诗鉴赏词典》),认真体会专家学者写的鉴赏文章,从而迅速提高鉴赏能力。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将所学知识活用。有时候无需教师多讲,学生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诗歌格律、手法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感和互动感
诗歌鉴赏是审美的过程。若要欣赏出美,必然要求师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平和的心境态度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这里主要讲讲语文课堂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个人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建立在以下三点:
第一要要学会包容。审美本就是主观的,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首诗歌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要能够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包容,善于引导学生且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要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能够积极去挖掘学生的关注点,与学生建立共同语言。学生在分析诗歌时会代入个人的主观感受,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第三,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能做高高在上的讲师,而要做真正融入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伙伴。积极接受学生的合理意见。当然,老师也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与学生进行交流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困扰以及在诗歌鉴赏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共同探讨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互相交流。
教育是无声的,当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以更好的进行下去,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代入感不会过分排斥,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诗歌鉴赏乃至语文学科的学习。
结束语:
在当下新课改这样的大背景下,诗歌鉴赏的推动是双向的,是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努力的。老师需要加强课堂的生动性,改变原有的僵化套路,注重学生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并且需要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感和互动感,而学生也应该在课下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多阅读相关书籍,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促进课堂的融洽性,形成双向互动,推进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方春镇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7
【2】黄友章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效果之研究【J】传播力研究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