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声”师幼互动滋长“有声”教育效果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0期   作者:罗婵
[导读] 师幼互动是在幼儿园中存在的一种必然现象
        罗婵
        广州市天河区华港幼儿园
        
        [摘要] 师幼互动是在幼儿园中存在的一种必然现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游戏内容以及不同活动类型来善用“肢体语言”进行师幼互动,培养幼儿良好品质,构建和谐友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无声”的师幼互动,滋长“有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肢体语言 师幼互动 互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 ” 互动是交往主体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流、沟通、理解的活动。[1]而本文中的“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做沟通的手段”。肢体语言,指通过身体各个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与交流,它是教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眼神、手势、动作姿态等。[2]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经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来看,“肢体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教师应该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与幼儿互动,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让“无声”的师幼互动产生“有声”的教育效果!
        
        一、观望不同年龄段的“肢体语言”互动
        在3~6岁中,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可以在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下,有针对性地互动,尤其是“肢体语言”的互动,从而培养小、中、大班幼儿的安全感、自主性和自信心,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1.建立小班幼儿的安全感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谈及,每个人都需要最低级的安全感。当安全感建立后,才会萌发出高一层的需要,最终达到做人的需要。可见,安全感意义非凡。对于初离父母踏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而言,安全感的需要更为显著。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肢体语言”与幼儿互动,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
        “妈妈,你别走”、 “妈妈,你别走”…… 小一班的甜甜在入园第一周就是这种哭闹状态。在这一周里,班上A老师常常怀抱着她,轻轻抚摸着她,并在她的情绪稳定后,牵着她的小手去完成其他事情。到了第二周,甜甜便能够不哭不闹入园了。在A老师的主动关心和“肢体语言”互动下,甜甜对教师逐渐产生依恋感和安全感,逐渐与A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而在小二班中有着相似的案例,但B老师却总是对孩子说“不要哭了,不要哭了”,甚至还说出 “再哭,我就叫你爸爸妈妈不要来接你”诸如此类的话语。B老师这种 “语言暴力”的互动方式,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多用“肢体语言”与幼儿互动吧,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当幼儿的安全感建立之后,自尊心、自信心才会迎风而来落落而成,进而自我认识也得到提高,自我价值以及健全的人格也会逐步形成。
        2.培养中班幼儿的自主性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第三阶段(4岁~5岁)是主动对内疚。“自由地从事活动和运用言语表达新的认识导致主动感;限制活动或父母不对儿童的看法与问题做出反应可导致内疚感。”可见,在中班阶段,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尤其重要。教师应该善用“肢体语言”互动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在中一班中,每次进餐后,星星都主动去清扫地上的米饭,他默默地清扫完后,便跳着欢快的步伐去玩。有一次C老师发现了,就奖励他一个贴纸。紧接的两天,星星不再扫地了,C老师便问道“星星,你今天怎么没去扫地啊?”,星星直接说“我不去,你昨天还没给我贴纸”。“贴纸”与“扫地”成为了孩子与教师的换条件。如果,教师在与星星的互动中,使用表示赞许的“肢体语言”,例如“击掌”或“大拇指”等。相信,孩子会更加强化内在动机,更乐意并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主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教师的“肢体语言”: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一个“点头”……都是对孩子巨大的鼓励,使得孩子更敢于并乐于去尝试做,进而养成自主性。
        3.增强大班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把培养幼儿自信品格纳入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互动,增强大班幼儿的自信心。
        大班的浩浩投掷沙包距离很近。于是,在投掷沙包的活动中,常常躲着教师远远的,沙包也常捏在手中,很少投出去。发现这现象后,他的老师就站在他旁边,刚开始使用语言鼓励他,后来他每投掷一次便与他击掌一次。得到老师的鼓励,浩浩觉得很好玩,他开始不停地练习,投掷得也越来越远,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露出了丝丝的“自信心”。
        是的,与大班幼儿互动,不再需要 “三申五令”,需要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支持。老师轻轻的点个头、击个掌等,都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越来越亲近教师,在教师的鼓励下,相信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随之而立。
        
        二、捕捉不同游戏的“肢体语言”互动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捕捉师幼互动的精彩瞬间,尤其是“肢体语言”互动,从而培养幼儿快乐、专注和勇敢的良好品质。
        1.在自主游戏中,让孩子快乐
         “自主游戏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3]
        在餐后的散步环节中,有几个孩子自发地在操场上捡花瓣,把花瓣都捡到手中后往上抛起来 “下雨了”。看到此景后,老师一边鼓掌一边去到孩子身边,直接伸出手,示意让孩子把花瓣放到她的手中,然后与孩子玩起“下花瓣雨”的游戏。其他幼儿也纷纷加入其中,操场上洋溢着各种欢乐声“太好玩了,太好玩了”。通过“肢体语言”以及亲自加入孩子的游戏,幼儿收获了快乐,而师幼关系得到了更和谐的发展。
        2.在区域游戏中,使孩子专注
        在中二班的图书区中,看图书的幼儿只是看了D教师一眼,D教师便不停地追问 “你在看什么书啊?”、“看了什么故事啊?”……幼儿不断地被干扰着,试问这样,幼儿能专注去看图书吗?相反,当幼儿正在专心致志地阅读时,如果D教师想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肯定,那么“肢体语言”会是个很好的选择。D教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大拇指”等都是很好的肯定。这样既达到互动目的,还能让幼儿专注于阅读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应成为“支持者”,不干扰孩子的游戏,默默地观察幼儿的学习,巧妙地使用“肢体语言”与幼儿互动,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3.在主题游戏中,助孩子勇敢
        《纲要》中指出:“在体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所以,教师应该在主题游戏中,借助“肢体语言”的互动来鼓励孩子,助就孩子勇敢自信。
        开展《蜘蛛侠》主题体育游戏时,彬彬在一直徘徊,其他孩子爬上爬下玩了攀爬架几次,他还是在原地纹丝不动,混迹于孩子群中。知道他不敢攀爬后,笔者悄悄来到他身边,抚摸了一下他的头,拍拍他的肩,并做出加油的手势动作。接着便看到他爬上了攀爬架,但只爬了两层就停了。看着颤颤巍巍的他,笔者又做出加油的手势动作。他看到后又往上爬了两层。虽然没有翻越过去,但笔者还是笑着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与他击掌。他会心一笑。紧接着,笔者便看到他悄悄地去排队准备再次挑战了。在这样不断的互动中,到了第三次,他终于勇敢地翻越过去了。他笑容满面地说“你看,我也很勇敢,哈哈。”当孩子面临着挑战时,巧妙地使用“肢体语言”进行师幼互动,让孩子感受到鼓励,从而逐渐养成勇敢的品质。
        
        三、聚焦不同活动中的“肢体语言”互动
        《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中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主要包括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教师应巧妙在一日活动中使用“肢体语言”进行师幼互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学习兴趣、操作能力和意志品质。
        1.在生活活动中,养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
        生活活动主要涵盖入园、盥洗、餐点、如厕、喝水、午睡、离园等基本环节。各环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例如:在盥洗环节中,看到小班孩子能够独立洗脸,及时给予一个“大拇指”表示肯定,相信孩子往后都会更乐意自己动手洗脸。在餐点环节,看到孩子勇敢地尝试使用筷子进餐,但掉得满桌子都是饭粒,老师轻轻地拍拍孩子肩膀,既表示鼓励又暗示孩子还可以把桌面保持干净。在喝水环节,孩子不小心倒洒水了,看到孩子主动找桌布清理,此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是对孩子的鼓舞。相信在这样的互动下,孩子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幼儿心理学》表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接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6岁幼儿掌握的词语以及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还是比较弱。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发挥其暗示作用,辅助教学,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从而激发幼儿探究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小班认识“高矮”的数学活动中,E老师就是巧妙地使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互动,她一边说“高高的”词语时,一边使用手势动作表示。孩子们在这样的互动中,很快便理解“高”与“矮”的意义了。
        3.在区域活动中,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会选择到各区角动手操作材料。在这过程中,孩子或认真、或游离、或吵闹、或安静等等,都应得教师的关注和互动。对于,一些正在专注操作的孩子,互动时,尽量以“肢体语言”为主,如微笑、点头等。对于一些正在大声聊天的孩子,互动时,教师大声的“请安静”语言会使得教室内更加躁动,还不如一个表示“安静”的手势动作。教师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互动,既发挥好自身“观察者、指导者”的角色,还不会干扰到幼儿的操作,使得幼儿在操作中,提升动手能力等。
        4.在户外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指引》中指出,户外活动对于幼儿亲近自然、增强体质,促进良好意志品质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如在孩子玩单杠时,孩子抓握单杠悬空吊起10秒时,及时为其竖起“大拇指”以表示鼓励。在这样简单的“肢体语言”互动中,孩子更易获得成功感,从而更乐于体验不同难度的玩法。在这样的锻炼中,孩子的“坚持性”意志品质便得到发展。这种一举多得的互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身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即使是“无声”的师幼互动,也会滋长“有声”的教育效果!在互动中,让师幼关系更加和谐。在互动中,让孩子养成良好品格。师幼互动,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叶钟. 浅议户外活动中支持幼儿多向互动的有效策略[J]. 幼儿教育研究,2016(01):13-15
        [2]吴志国 黄少雄,浅析教师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功能[J].文学教育(下), 2016(06):7
        [3]徐海燕,幼儿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现状与有效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19):87-88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