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亮
湖北省通山县实验高级中学 437600
【摘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已被提到一个重要地位。然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对于劳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指导思想的误区,错误认为学生只要掌握文化知识,考上大学就可以了,掌握劳动技术是走上社会后的事,说白了,应试教育观念在其中作祟。二是措施不力,教育方法单一,要么是纯理论的说教,要么是纯实践的劳动,学生难以接受。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完全可以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尤其是高中地理学科,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将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延伸地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正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 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地理学科内容特点所决定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空间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点,显著的学科特点赋予了地理教学鲜明的个性。
地理学科内容离不开具体的区域,任何区域有其自己的特征,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古诗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区域间的气候不同,导致其中种植的经济林木产生差异。区域内的各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体现秦岭南北气候不同,其土地利用有别,“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体现了坡向对植被光照条件的影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地理环境自然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地理学习还体现生活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中间的界限,要求课堂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走进生活寻地理,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运用地理为生活,生活处处用地理,让地理知识不断接受生活实际的检验。诸如“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充分利用地理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内蒙古草原的壮观牧羊景观无不打上了地理学科的烙印。
2.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的核心是全面实施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培养鲜明的地理学科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必备地理知识,树立正确的地理观点,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野外实践能力,提高地理技能,完善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还包括课堂上教具制作,问题讨论,地图绘制,地理实验等,其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了地理实践力,有助于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锻炼环境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形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3.改变学生思想现状的需要
当今学生头脑中严重存在着厌恶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就连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家子女也以有朝一日跳出“农门”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而我们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描绘的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画面,“美人首饰侯王印,尽从沙中浪底来”。在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使其养成尊重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二 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从中发现劳动教育的素材
地理教材中蕴藏着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素材,如学习《流域的综合治理---以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时,在学生掌握了流域开发的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当地人民做了那些努力,然后播放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修建的视频,了解国家在工程建设中投入的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使学生正视劳动的价值。
2.借助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中以实践活动为基点,灵活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诸如开展野外考察,模拟绘制地图和气象图,在学习地形地貌时,可以安排学生去野外观看具体的地形地貌状况,这样更直观,效果更好。
3.创建劳动平台,培养劳动习惯
拓展教材中的主题活动,渗透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如在学习农业区位时,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劳动平台,让学生亲手将花籽埋入阳台上的花盆里,每天精心照顾和观察,使学生在活动中获知影响植物生长的区位因素,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在劳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地理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关注学生实践知识的学习,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质人才。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学习难度较大,许多内容比较枯燥,学习时学生难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效率不高,而将劳动教育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保护森林环境时,空洞的说教效果不佳,我们可以借助支付宝上推行的“蚂蚁森林”项目,给学生布置一学期在“蚂蚁森林”上种植一棵树木的任务,通过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思维,
3.使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成果是广大劳动者用汗水换来的财富,其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学习能源的综合利用时,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发电厂考察,了解电力资源来自不易,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总之,新课标把劳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扩充劳动教育内容,作为地理学科,本身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渗透了劳动教育因素,因而要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劳动教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布朗特说过“从小爱劳动的人,长大后会增强办事能力,而且会时常感到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对家庭也十分热爱,劳动是快乐人生的起点”。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加强劳动教育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
劳动是人类幸福美好生活构建的基础,将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既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赵书昭 《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品质》【N】天津日报20200615(009)
方美君 《教育探索 》 2008年第10期
赵荣辉 《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