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族泥塑的艺术特色探析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0期   作者:张思博
[导读] 本文从六个方向分析论述了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家族泥塑的艺术特色
        张思博
        山东英才学院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向分析论述了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家族泥塑的艺术特色。杨氏家族泥塑独特的风格特征为“三分塑,七分彩”,在泥塑前辈的不断探索下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展现了六盘山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的多彩多样。
        关键词:杨氏家族泥塑;艺术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氏家族泥塑艺术起源于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距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隆德民间雕塑艺术则起源于唐宋年间,成熟并发展于明代、清代,在宋朝绍兴年间已经誉满四方。其闻名于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号称“雕塑世家”的宁夏温堡乡杨坡村的此泥塑工艺的非遗传人杨栖鹤家族,是隆德雕塑艺术的代表家族,称为杨氏家族泥塑。
一、杨氏家族泥塑的溯源
        杨氏家族泥塑是宁夏省隆德县的一种中国民俗工艺品。一直以来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几经兴衰。
        杨氏家族泥塑所以可以发展到今天,其传承不仅仅是依靠家族世家,而是以师带徒,面向社会招收弟子传人且始终先以师德相传,传艺先传德要求每位传承人以提高自身素养人品为先导。人品不正,则艺品难成。
        据《杨氏家谱》记载,杨魁山为杨氏家族的第一代泥塑传人:杨魁山老人背井离乡四处拜师求艺,学习宗教雕塑为杨氏家族泥塑独特的艺术特征打下基础。现在健在的传承人杨栖鹤老人则是杨氏泥塑的第四代传人。在其叔父与父亲的指导传授下杨栖鹤老人可以熟练运用泥塑彩绘的技能的同时,也练就了传统木雕以及戏剧服装、饰品、道具等的制作技艺。可以说杨栖鹤老人是杨氏家族泥塑可以发展至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为杨氏家族与时俱进的发展奠定了莫大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杨栖鹤老人打破“传男不传女,宁和失传不可轻传”家规培养指导后代传人继承祖业,扬长避短,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素养,丰富家族技艺融会贯通。后为了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此非遗传人杨佳年打破“授亲不授外”的戒律,面向社会招收非遗传人。使杨氏家族泥塑这一传统非遗文化艺术现在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杨氏家族泥塑的制作工艺
(一)选材
        关于杨氏家族泥塑的选材主要分为三类:泥土料,砂石料以及纤维料。其中泥和土是泥塑制作的主要原材料,选料受地域、季节气候等区域自然环境因素以及造像大小高度等客观因素所影响,在秋冬两季在室内气候较为干燥,则选料应选胶性较大,粘性较强的红胶土;如果制作是在炎热的夏天,气候则非常干燥,选料则应选取土质粗软,胶性适中的纯黄土或黑黄土;若是在秋季或者潮湿的环境下制作需加入混合其他配料如:金砂土、茄色土、黑铁土、铁红土、白胶土、鸭腿青土、姜黄土等,使用时需掌握其特性,合理规划使用。沙砾在泥料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原料,其规格随着造像大小高度而选定合适的大小,粗细。最后还需纤维料,它的选材依照泥层的粗细来决定,常用的料有以下七种:棉花、浦毛、纸浆、稻草节、麦草节、麦衣、麻料、线头。
(二)工艺流程
        1.配置泥料:选用适合的土,碾碎并用细筛子筛后和水浸透敲砸使之细腻柔滑。置入缸内3-5天使用。同时配置粗、中、细三种泥料,以备细节雕刻以及走光使用。
        2.制作造型骨架:主体骨架以木椽扎制,多数以钢管电焊链接骨架姿态的基本造型,并用麦草秸秆垫补扎捆,使其丰满接近形象。
        3.上粗泥和细泥:使用泥刀一层层堆积粗泥直到每个局部形象完全准确,之后使用小泥刀和细泥精雕细琢,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4.木白:使用沥代粉或滑石粉混合胶水成糊状,将表面刷成白色,以便于准确敷色。
        5.起稿敷彩:在木白的基础上设计图案颜色并用沥粉走出各式纹饰线条之后再层层装色,装金、银粉。


        6.上光:根据对象的不同,有的保留本身的色彩,有的需要刷醇酸清漆,取得光亮效果。
三、杨氏家族泥塑的艺术特色
(一)主题内容
        杨氏家族泥塑艺术,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和独具艺术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晶。作品形态质朴逼真,造型活泼,内容丰富,融民俗、艺术、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杨氏家族泥塑大胆借鉴和吸收年画、木雕、皮影等民间艺术的精华,作品取材于民俗艺术、神话传说、红色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也被称为“立体的年画”。杨氏家族泥塑艺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其经过多方的拜师以及虚心求教,吸收借鉴各种民间艺术的长处,与自己的艺术创作相融合,现在已经初步形成集泥塑、雕刻、绘画、木刻、年画色彩、烫花工艺于一体的独特的杨氏家族艺术风格。
(二)风格形式
        杨氏泥塑的前三代传人主要以基本生活,养家糊口为目的,大多都以宗教造像为主。不管是从传统雕塑艺术还是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来看,已经形成了杨氏家族泥塑独特的风格特征:“三分塑,七分彩”这是杨氏泥塑历经风霜发展至今,由前辈们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在塑造技法上总结出了许多雕刻塑造的技法口诀,不会轻易示人,只有经过多方面的考核评定且被确立为杨氏泥塑传人后才能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巩固牢记在心。以杨栖鹤老人为主要代表的之后三代传人也都继承了优秀的技法,并将技艺手法的创新和发展着眼于在宗教造像、文物修复以及反映时代的题材上。
        与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相对比:从色彩运用上来说,凤翔泥塑主要用色为大红、品绿、桃红、柠檬黄四种,加上留白与黑色。而杨氏泥塑则色彩丰富,多从宗教造像以及文物壁画中提取颜色;从造型风格上来说,凤翔泥塑经典作品造型较为夸张化,特点舒展活泼。想较凤翔泥塑,杨氏家族泥塑则注重写实,其作品也具有故事性,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展现区域特色。
(三)视觉表现
        新的题材和新的表现技法又促使传人们逐渐在完善传承老的创作风格的同时,创作出新的、更能贴合现代的创作风格。在造型刻画和表现上,杨氏泥塑力求精练概括,姿态要求自然传神,适度运用夸张以及写意的手法。在人物的塑造上,要求比例精准,表情生动且变化多端。
        在传统的造像上武像要求身材粗旷壮硕、有万夫莫敌之态;文像体态恬静、面容端庄秀丽,衣纹做到自然飘逸、变化多端,形态各异。佛像大气端庄、面相丰润圆满、神态慈悲祥和、衣纹展现柔软舒展有质感;菩萨多姿婀娜、自在端庄、衣带飘动自然、配饰精雕细琢、神态慈祥温和。罗汉姿态多种多样,不仅要精神抖擞,也要表现出机敏活跃之态。神像、圣像庄严因为要刻画细致饱满,精益求精。
        老者像发髯并存,面容饱经世故。少年像天真活泼、焕发生机,女像窈窕,。飞禽走兽要刻画出动静结合之态。器皿以写实和装饰花纹特征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装饰花纹线条多变 ,交汇错落,装饰概括。装饰大小装饰错落搭配,要求装饰大小花纹构成布局合理。
四、结论
        杨氏家族泥塑工艺流程复杂,选料品质要求高,制作难度大。工艺手法要求高,以传人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形式发展至今,没有文字统一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制作模式,全传承人心领神会,不断学习探究。根据不同的塑造对象,不同艺术表征,运用不同的手法即兴发挥。其制作程序和技艺都是杨栖鹤以及祖辈们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它难以用现代的艺术手段所代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正昌.宁夏非物质文化民间遗存——隆德县杨氏家族雕塑艺术[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69-73.
        [2]杨贤龙.杨氏泥塑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J].民族艺林,2014(01):58-62.
        [3]金晓艳.“非遗”光环之外的民俗实践——以宁夏隆德县杨氏泥塑为研究个案[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5):109-110.
        [4]汪玲.凤翔泥塑的艺术特征及其彩绘纹饰分析[J].工业设计,2019(03):118-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