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长寿文化对《梁尘秘抄》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0期   作者:万芳
[导读] 中国长寿文化源远流长
        万芳
        四川旅游学院外语学院
        摘要:中国长寿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万寿无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祝贺词。民间也流传了嫦娥偷灵药、太上老君炼仙丹、彭祖长寿、秦始皇派徐福求仙药……等长寿故事。民间拜寿也流传吃寿桃,挂松鹤图。中国的长寿文化元素在日本古典民谣集《梁尘秘抄》里也有一定的体现。本文试分析《梁尘秘抄》里的长寿文化元素,从而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平安中后期日本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梁尘秘抄》 长寿元素  中国文化
         
        一、《梁尘秘抄》的中国长寿文化元素
        《梁尘秘抄》是日本平安后期的后白河法皇(1127~1192年,在位1155~1158年)敕令收集当时的民间歌谣——今样辑录而成的。《梁尘秘抄》大约成书于公元1169--1179年之间,一共二十卷,由十卷歌词集和十卷口传集构成。歌谣集包含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民谣,口传集则是自传性质的,记录了法皇的个人经历。遗憾的是,目前仅存歌谣集第一卷部分残页和第二卷,口传集第一卷部分残页和第十卷。日本学者志田延义认为,在歌谣集和口传集里流传至今的“虽然只有二十分之三,但这沧海一粟已经在日本歌谣史乃至于文学史占据了重要地位,堪称歌谣史、文学史上的杰作,同时广泛且鲜明反映出平安后期的时代特征和人间百态”。
        《梁尘秘抄》成书的平安中后期是日本古代社会向中世过渡阶段,以天皇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开始大权旁落,代表社会新兴阶层的武士势力开始扩张,新旧权力阶层的夺权大战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梁尘秘抄》歌谣集里收集的歌谣主要由巫女(在神庙中从事奏乐、祈祷、请神等活动的未婚女子)、游女(宴会等场合唱歌跳舞或出卖色相的女子)、歌妓等漂泊艺人传唱,吟咏的对象多为小生意人、能工巧匠、武者、僧侣、巫女、渔夫、樵夫、瓦匠等走街闯巷之人。这些人多为社会下层人士,饱尝了动乱社会的各种苦难。为了暂时逃离现实苦难,他们寄情于歌谣的吟唱中,期望通过吟唱歌谣中的佛教教义能达到修行之目的,摆脱现实的痛苦,轮回到彼岸净土;另一方面,由于受岛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平安中后期的日本除了与中国大陆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之外,十分闭塞,生产力也极端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十分敬畏,在疾病和死亡面前也显得无能为力。人们渴望健康和长寿,于是寄情于民谣中,吟唱健康和长寿的愿望。
        另外,平安中后期是社会的过渡期,这种过渡一方面是新旧权力阶层的权力过渡,另一方面是日本社会由全面接受中国文化到开始消化中国文化、建立国风文化的过渡。因此,成书于过渡期的《梁尘秘抄》一方面展示了平安时期日本社会的人间百态,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的影响。本节主要分析口传集和歌谣集里中国长寿文化的元素。
        (一)口传集的长寿文化元素
        《梁尘秘抄》口传集详细记述了编者后白河法皇的个人经历,以及法皇本人与今样歌谣、《梁尘秘抄》成书的种种渊源。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法皇本人时时处于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一方面要精于算计、斡旋各种纷争,另一方面则还要忍受亲人离散、甚至手足相残的各种悲痛。于是法皇时常感到精疲力竭,寄托于佛教修行和歌谣吟唱中,使自己暂时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中。于是他在35年的院政(院政是古代日本的一种政治形态,指天皇退位成为上皇或出家成为法皇,代替即位后的天皇在院厅进行政治活动)生涯中,经常到佛院神社巡行参拜,寻求内心的宁静。同时他也希望在求神拜佛中,能身体安康、平平安安。《梁尘秘抄》口传集里记录了后白河法皇到佛院神社参拜的情况,仅熊野本宫参拜就达34次之多。他认为佛教的修行能使人祛除病痛、延年益寿。他总结道:
        “参拜神佛,吟唱今样,神佛显灵之事,我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每每想到此事,我总觉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奇妙之事,应该是神佛有灵吧。经年的嗜爱、长久的修炼之故吧。抑或是对今样的执著信仰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吧……今样的魅力还在于诚心诚意参拜神社、佛寺,并在吟唱中神佛显灵,许愿之事也没有不实现的,吟唱神佛能使人官运亨通、祛除病痛、延年益寿”[3](口传集卷10:第467页)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中记载:“世尊告阿难陀言:‘阿难陀,有陀罗尼能除世间一切疾病,汝当受持,读诵通利,如理作意’”。佛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皇深受佛教教义的影响,笃信通过诵读佛教经文能达到修身养性、除去疾病之目的。
        (二)歌谣集里的长寿文化元素
        《梁尘秘抄》现存的歌谣集里的歌谣主要有长歌(10首)、古柳(1首)、今样(10首)、法文歌(220首)、四句神歌(204首)、二句神歌(122首)。从数量上看,法文歌和神歌所占比例最大。这些歌谣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百态图:歌词既有吟咏佛教经文和教义的语句,又有普通的宴饮祭祀歌舞的场面,还有随处可见的花草、岩石、清泉……这些歌谣主要由巫女、游女、歌妓等漂泊艺人传唱,吟咏的对象也多为社会下层人士。他们饱尝了动乱社会的各种苦难,见惯了人间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

他们将朴素的生存愿望寄情于歌谣的吟唱中:或吟唱佛教教义期望摆脱现实痛苦轮回到极乐净土,或吟唱身体安康、延年益寿,或吟咏羁旅中的清泉野花……
        1.中国长寿吉祥物语:龟、鹤、松
        在《梁尘秘抄》歌谣集第二卷里有7首(第316~322首)祝贺之歌,借万年灵龟、仙鹤等中国长寿文化要素来吟唱长寿之意。
“萬劫年経る亀山の、下は泉の深ければ、苔生す岩屋に松生ひて、梢に鶴こそあそぶなれ”(歌谣集卷2:第316首)(笔者试译:历经万年劫难之灵龟山下,泉水淙淙,青苔幽幽;岩屋旁青松直立,树梢仙鹤游乐)
        这是一幅美丽的祝寿图:灵龟山下松鹤图。龟,在中国古代,与麟、龙、凤一起被奉为灵物。除了龟能占扑吉凶之外,龟也是长寿的象征。《说文解字》中说“龟,旧也”。“旧”,即“久”,是长寿之意。《史记·龟策列传》中有“龟千岁乃满尺二寸”、“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的句子,说明龟很长寿,同时也指出“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汉语中还用“龟鹤年”表达长寿之意,用“龟龄”来比喻高寿。
        鹤,也称为“仙骥”,在中国文化里,也是长寿的象征。《艺文类聚》卷九十引《相鹤经》中说“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鹤在中国道教里是也长寿的象征。东晋道家理论著作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记载,“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另外,龟鹤遐寿、鹤颜童发等都是表示长寿的词语。
        在歌谣集里还用青松等植物来表示长寿吉祥物语。
        新年春来れば、門に松こそ立てりけれ、松は祝ひのものなれば、君が命ぞ長からん(歌谣集卷1:第12首)(笔者试译:新年春来装门户,青松立门表祝福,愿君命长又高寿)
        与龟、鹤一样,松树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吉祥物语。王安石在《字训》中说,“松为百木之长”。《太平御览》中提到:“药松柏之膏,服之可延年”。道家的养生书籍《抱朴子》也记载了“此是松脂,山中便多此物。汝炼服之,可以长生不死”。因此,松树在民间常被视为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象征而得到礼赞。民间的祝寿图也往往是“松鹤延年”、“松柏同青”之类的。
        
        2.长寿故事传说:蓬莱、方丈、瀛洲
        在《梁尘秘抄》歌谣集第二卷里祝贺之歌,除了借万年灵龟、仙鹤等中国文化要素来吟唱长寿之意,也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三仙山来隐喻长寿。

        “海には萬劫亀遊ぶ、蓬莱方丈瀛洲、この三つの山をぞ戴ける、巌に恋ずる亀の齢をば、譲る譲る君に皆譲る”(歌谣集卷2:第318首)(笔者试译:万年灵龟海中游,背托蓬莱方丈瀛洲三山,我的君主呀,我要将这灵龟的万年高龄献于您呀!)
        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关于长寿的传说和故事。最有名的当数蓬莱、方丈、瀛洲。蓬莱、方丈、瀛洲传说中为三神山,是长生不老之人的居住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魏国“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唐朝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浪漫诗句。千百年来,蓬莱、方丈、瀛洲就成了长寿的象征和吉祥用语。
        
3.汉语中的长寿词章:「千世」「千歳」
        除了龟、鹤、松等长寿物语,蓬莱、方丈、瀛洲等长寿仙山外,《梁尘秘抄》中也使用「千世」「千歳」等汉语词章来表示长寿、长久之意。
        そよ、君が代は千世に一度いる塵の白雲かかる山となるまで(歌谣集卷1:第1首)(笔者试译:祝福君主千秋万代!似微尘必将聚成耸入云霄的高峰)
        氷を叩きて水掬び 霜を拂ひて薪採り、 千歳の春秋を過ぐしてぞ、一乗妙法聞き初めし(歌谣集卷2:第112首)(笔者试译:叩冰掬水,拂霜伐薪,千载春秋,一日不闲,始得妙法入佳境)
「千世」「千歳」等汉语词章在中国文化中表示长久、长寿之意,常用于表示祝福之意。

三、小结
        综上所述,《梁尘秘抄》反映了日本平安中后期的社会百态图,既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又反映了贵族阶层在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文化情结:中国的长寿思想和长寿文化对《梁尘秘抄》歌谣的创作有一定影响。但不可忽略的是,神龟、仙鹤、青松等长寿物语及蓬莱三仙山的传说故事这一系列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文化现象在本书残存资料中比例极小。由此可推,日本对中国长寿文化的接纳并非全面的,大规模的。
        
        作者简介:万芳(1979—),女,四川仁寿人,四川旅游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日古代文化对比研究、中日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