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东
宜川县中学 716200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散文鉴赏历来便是教学难点。在日常练习及考试中,散文阅读理解与最后的散文写作,经常成为得分的重要环节。在对此种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学生并未深度掌握现代散文的创作内涵,在鉴赏文章时,常常围绕一些“边角料”展开分析,无法做到对文章整体的把控。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该类问题,鉴赏教学需注重对现代散文的实质进行发掘,体会文中蕴含的深远意境。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运用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虚而实的现代散文创作,可以寓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核心目的在于表达出创作者的真情实感。
一、分析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鉴赏教学问题
(一)由于鉴赏目标单一化,影响了学生发散能力的提升
在“一些学生在鉴赏散文的过程中,按照教师提供的固定化格式,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现象,不仅无法令人产生喜悦之情,相反,由于鉴赏目标设定得较为单一,长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极大地制约了其发散能力的提升。在很多高中语文课堂中,均存在如下现象: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将相同的知识点、相同的课堂内容,按照同样的教学方法,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长此以往,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基于自身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逐渐摸索出鉴赏散文的有效方式,但根本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另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看到散文体裁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厌恶之情,导致教学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使教学双方均失去鉴赏的兴趣。
(二)学生缺乏对散文体裁的兴趣,导致散文鉴赏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提升
散文的写作方式极其灵活,是一种记叙性文学体裁。但相较于故事性较强的小说、观点十分明确的议论性文章,高中学生普遍对散文体裁缺乏兴趣,导致散文鉴赏教学的整体质量长期无法提升。现代散文体裁往往被视为新闻学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我国社会对于“人”的认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用于散文体裁的最大特点在于,高度彰显创作者的个性,几乎完全革新了散文的内容。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对此进行了深入评述——传统散文的“散文之心”是“封建礼教下的尊君、卫道、孝亲”,而现代散文是对传统散文之心的完全背离。从行文格式来看,散文可被视为多种体裁的集合,呈现出多样化的同时,创作者可以不拘一格,自由表现。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的《背影》、《春》等散文集,几乎伴随了整个成长过程。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散文的核心实质很容易解析,任何展现“创作技法”的词汇,均可被视为“添砖加瓦”,为文章增色的“附加段落”,去除之后并不会影响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但对于学生来说,高质量的现代散文均具备深远的创作背景,缺乏足够生活阅历的当代学生,无法对散文体裁进行深入解析。换言之,很多学生面对散文时,往往与面对“无字天书”无异——无法厘清创作者究竟要写什么,或是能够解析出本质的情感,但却无法准确、清晰地回答阅读理解题目。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在中学时代,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无法感知到父爱的厚重;但在大学毕业、踏入社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时,一些年少时感到懵懂的情感,无需外力帮助,几乎在一夜之间即可实现“通透”的变化。再次重新梳理后可发现,此种“变化”是永远无法解开的悖论,几乎注定了“中学生不喜欢现代散文”的事实。
二、关于如何提升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鉴赏教学的对策
(一)制定多方面的鉴赏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苍茫云海中秋月》中,作者直抒胸臆的段落为例。教师可以在鉴赏教学时,通过如下的方式加以引导,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作者的心目中,在中秋月圆之夜,希望聚集三五好友,在院落中落座,赏月的同时,品味老酒,并享受凤尾鱼和大闸蟹的鲜香。
但这是作者希望出现的场景,那么在同学们的心中,中秋佳节应该怎样度过?
作者说中秋“不求醉饱,但营情调”,这是作者自身具备的情怀,但“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与亲朋好友大快朵颐,将“欢聚”的气氛推向高潮,你认为会“煞了风景”吗?
作者认为“那一轮月亮确实越来越圆了。引起圆满,反倒惹出伤感”,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证实了此种伤感。但是否能够体现作者具备消极心思呢?若学生能够以后续提到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为例,证明伤感之下蕴含的豪迈之情,则表明学生的鉴赏能力已经提升至新的高度。
(二)掌握现代散文的创作精髓,拓展鉴赏教学活动
1文章题目与通篇的契合度较高,“苍茫”一词指代广阔的天地,云海可作“星空”理解,“中秋月”则点明了主要描写对象“月”及其出现的具体时间——“中秋”。
2明确主题之后,作者描绘其他场景时,采用了一种常用的深层修辞手法——众星揽月式,即其他段落涉及的所有诗句、故事,无论其占用了多少篇幅,无论写作技巧精湛到何种程度,均是围绕“中秋的月亮”而展开,原因在于:处于“四散”状态的描绘段落,与题目中的“苍茫”遥相呼应,终究要回归至主题。文中第三段落的“因此”,直接点明了作者真正想要说的话——“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
3作者围绕“中秋月”寄托了自身的情感之后,进一步点明了自身此刻的心境,即“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作者把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故必然是散文的点睛之笔。
(三)注重对价值导向的正确引导,避免在鉴赏时出现错误
现代散文的形成拥有特定的背景,一些影响深远,注定传世的名篇,蕴含了创作者高尚、远大的精神价值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注重对价值导向进行正向引导,避免鉴赏方向出现错误。
比如我国当代作家史铁生所著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以“地坛”为载体,表达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时,应该正确看待“绝望”;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重点放在“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进行搜索”,将鉴赏高度上升至“作者对人生的种种积极感悟值得我们学习”以及“对温暖亲情的讴歌”等方面。如此一来,学生将会在极其人性化的章节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此外,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需要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沉闷”,探索辩论式教学的可行性。比如围绕《苍茫云海中秋月》中,“中秋赏月”时究竟应该“不求醉饱,但营情调”,还是应该“大快朵颐”,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思维的发散及碰撞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品味能力。
结束语
综上述,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极具灵活性的文学体裁,审美对象主要是文学艺术。散文的取材范围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没有固定套路,既可以叙述某个事件的发展,又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实物场景,甚至可以发表议论。作者只需明确主题,根据具体内容自由调整,在立意方面保证“神不散”即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要深度鉴赏现代散文,教师务必做足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敏.高中现代散文鉴赏课程的整合[J].教育观察.2019.8(37):96+104.
[2]易远东.以鉴赏为中心的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9.
[3]彭思.高中现当代散文审美鉴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