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摘要: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垃圾分类处理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规避的热点话题。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垃圾分类处理践行现状和发展历史进行对比,客观分析中国和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的相同点以及两国在理论知识传授、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和实施效果和监管力度方面的差异性,取长补短,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我国公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好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秀资源,以期为我国今后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垃圾分类;中国;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比分析的意义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垃圾的产量也日益剧增,有关垃圾处理问题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是垃圾分类水平最高、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对垃圾分类的长效治理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对比分析,挖掘培养我国公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好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秀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中日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一)中日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09~2019年间,我国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置量也逐年递增,这说明我国在垃圾处理方面的技术在不断进步,全国上下对于正确垃圾处理的意识也在逐步提升。但是从统计数据上看,全国生活垃圾处理量低于全国生活垃圾实际产生量,部分生活垃圾是得不到及时处理的,其中2012年产生量和处理量的差距极为明显,城市生活垃圾未处理率达到11.5%。
日本环境厅发布的平成30年《环境白书》中,对日本各区域调查统计显示:日本垃圾处理率很高,除了北海道地区以外,其余各地区垃圾分类处理可以达到100%。
(二)中日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与践行现状
1.中国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与践行现状。
我国垃圾分类目前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混合收集的阶段,没有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其次,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对于已经做好的垃圾分类投放,是否在之后运输直到最后处理过程中依然做好垃圾分类也有待考量;最后,不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家庭的层面来看,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知识的传授与普及也有待加强。
但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在垃圾分类方面也不乏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地区,例如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上海: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各个社区的志愿者亲力亲为,多次入户宣传,传授给居民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不断对其灌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此逐步提高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培养他们做好垃圾分类的习惯。每个社区都设立了专门的垃圾分类箱,并在垃圾箱旁边张贴了详细的规定,提醒居民如何分类他们的垃圾。另外,为了更好的加深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记忆,大家还会通过将垃圾分类知识编成歌曲、顺口溜等形式,十分生动有趣。在监管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出台了这样的规定:第一次未做好垃圾分类的处罚较轻,给予改正的机会,处罚50元人民币,并接受居委会志愿者宣传教育。若第二次拒不整改,则按200元以上限处罚等等。
2.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与践行现状。
因为日本的垃圾分类实行了40余年,垃圾分类的观念己经深深地植入日本居民的也中。以横滨市为例,横滨市政府专门印制了有关垃圾分类的小册子,长达30多页,其中包含500多项细则,具体介绍了各种废弃物应该如何分类。另外,日本的垃圾投放规定了固定的日期,政府每年都会把垃圾分类日期的年历印上特殊的漫画发送给居民,并在日历上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明确规定各类垃圾的投放时间。其次,日本国民垃圾分类意识是从小开始培养的,日本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不随意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孩子们喝完牛奶后,要自己把牛奶盒剪开,将牛奶盒清洗干净后才能进行回收。升到小学或是初中以后,为了让孩子们更为直观的感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校每年都会带学生去参观垃圾处理厂、焚烧厂等,让学生们对垃圾治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是由于这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国民教育和政府细致的宣传、监管工作,并在国民的自我约束和互相监督下,日本的垃圾分类才逐步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三、中日垃圾分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点
(一)都经历过“垃圾围城”的历史阶段,都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二)都采用了实践的形式。
(三)在垃圾分类的教育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道德和法律的监管作用。
(四)都采用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五)都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实现的。
四、中日垃圾分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点
(一)理论知识传授方面的差异性
国内大中小学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教材和课程,国民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较为薄弱,学校及家庭教育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知识传授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意识也比较薄弱。
日本国民是从小就接受关于垃圾分类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习惯,从小就树立了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所得知识不仅来自于学校,更是来自于父母。日本小孩子在幼儿园就会开始学习识别不同的垃圾种类和正确的丢弃方法,老师还会通过专门的垃圾分类游戏、垃圾分类体验教育等方式培养他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在小学阶段还专门开设相关的社会学科,时常组织学生到垃圾工厂参观,让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识从小就在心里扎根。
(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的差异性
以前中国常以电视广告、宣传标语或者“灌输式”宣传教育为主,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但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大力倡导,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手段也日益丰富和发展。例如: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开展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活动等。
日本会结合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通过垃圾分类游戏或者参观垃圾处理厂等活动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形式更加生动直观,让参与者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另外,日本父母对孩子也做到了言传身教,发挥着自己榜样模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三)实施效果和监管力度的差异性
中国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国民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和习惯已经逐渐培育和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在北京、上海等地区。但是在全国上下推行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具体细致、全国尤其是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普及程度不够,监管力度也不够严格。
日本相对中国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时间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全国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因地制宜,十分细致,普及化程度较高。另外,还因地制宜了具体的垃圾分类处理奖惩制度,监管力度十分严格谨慎。
五、启示与思考
(一)从娃娃抓起,增设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垃圾分类教育教材和课程。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做到既要传授学生垃圾分类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的社会公德。
(二)开展有关垃圾分类方面的实践活动,丰富宣传形式和教育方式,采用榜样示范法,充分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唤起公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因地制宜,细致化、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关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人们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四)加强监管力度,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联合发力,严格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孙福胜. 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的人学思考[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4).
[2]师伟. 不同国家和地区垃圾分类成功经验及对我国启示[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7(5).
[3]吕维霞, 杜娟. 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v.55;No.239(01):39-53.
[4]钟佩杏, 刘娴, 陆雯君,等. 中日垃圾分类对比研究及启示建议[J]. 绿色科技, 2020, 000(006):118-120.
[5]李永涛. 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研究[D].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