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梅
重庆市合川区花果小学
摘要:低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与中高年级比较,没有单元导读,落实语文要素较为困难,课后习题让隐性的语文要素显性化,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明确语文要素分布的梯度性、实施的整体性、落实的过程性。
关键词:低年级;课后习题;语文要素;梯度
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继续按照“内容主题” 组织单元,单元主题贴近生活、内容丰富的基础上,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凸显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建构体系,也就是将“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逐点分布在各单元的课后习题中。
下面,我以部编教材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就如何从整体入手,正确研读教材,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明确语文要素,明晰语言训练点,使语文要素在教学中落实,再回归到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课后习题解迷茫
统编教材的知识目标分层落实,同一知识体系的内容往往分层次安排在不同篇目、不同单元中。解读教材时,要关注一个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整体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关注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二年级下册语文要素,“讲故事”分布的梯度:
性根据图画讲故事(说情景):《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
根据开头讲故事:《沙滩上的童话》、《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试用词语讲故事:《小马过河》
根据示意图讲故事:《千人糕》、《蜘蛛开店》、《小毛虫》
展开想象仿说:《祖先的摇篮》
根据表格要点讲故事:《羿射九日》
而这些语文要素,都是从课后习题里显现出来的,如《千人糕》:
找到课后习题里隐形的语文要素,横向结合本册其他单元课文与之相关的习题,不难发现就这一语文要素教学的方向,以及教学梯度的要求。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学校的语文教育须依附一个完善的语文训练体系,部编教材的语文要素基本遵循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比如本册中,通过课后习题的挖掘,找出的“默读”这一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分层递进,实现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邓小平爷爷植树》:默读第 3 自然段。
《千人糕》: 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枫树上的喜鹊》: 默读课文,文中反复说“我喜欢”,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
《羿射九日》:默读课文,不要指读。
纵向对比,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后习题均有朗读课文这一习题,提示一年级以朗读为主,二年级上册的一到六单元继续以朗读课文为主,层次也在课后习题里一一呈现,如:《狐狸分奶酪》课后习题---分角色朗读,《雾在哪里》课后习题--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的语气等。教学到20课《雪孩子》、24课《风娃娃》时,就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过渡为“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提示语文要素的提升为学会默读的基本方法,为二年级下册重点培养的语文能力“默读”,打下基础。这些课后习题解读,这就像一个指南针,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方向。
二、落实要素有方向
语文要素落实将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系,虽然教材是用一道道课后题呈现语文要素的,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视它们为一道简单的问答题,而要联系全文,将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实施,这样才能将语文要素真实落地。
如《大禹治水》两课时的教学安排就要抓住课后的问题“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来转化成教学目标,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结合提纲,讲故事,最终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也有延展性,跨年级长线发展的,比如复述,也有的训练点只在某个学期出现,二年级:借助图片讲故事;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语文要素的分解落实
以一年级上册《雨点》为例,如何落实的语文要素和核心教学目标。
1.解读课后习题,确定字词教学点识记10个生字,2个多音字,正确书写5个字。
2.解读课后习题,确定语言训练点
根据课后习题,明确指导朗读的重点:分角色朗读,以及读好停顿。作=文中有两个角色,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要指导分角色朗读,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角色,带着好奇和憧憬去畅想自己要去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入情入境地朗读,朗读指导时继续巩固问句的朗读,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始终是与语言环境之中,如此,不同句式的语气,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3.解读课后习题,确定思维培养点
任何思维都是从疑开始的。课后练习中的疑问习题,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抓手。理解“数不清、飘落”的意思,学会唤醒孩子的生活记忆来理解。
三、精准施策有增量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顾旧知,观察图片,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一加,家口就是问,小草是绿色的,在语境中认识这些字,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高识字效率。
2.搭建支架,强化言语运用实践。积累语言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说话训练对积累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扶放有度,培养朗读课文的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一上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子恰当的停顿。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要求读通长句子,注意读好停顿,比如“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绿的草。”在指导时,除了要关注标点的停顿外,还要关注短语的停顿,可以进行标停顿标注,避免学生唱读。
4.合作学习,改变课堂学习结构。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有增量,就要改变课堂学习的结构,改变一问一答的现状,改变师生一对一、单一的互动方式。因此,笔者就安排了先行学习的环节,让学生猜字认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做出针对性的反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通过两次合作学习来展开活动,实现人人有分工,组内生生互动以及组以组之间互动的合作学习目标。
总之,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解读课后练习,才能准确地为课堂定位“教什么”。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发展点和对应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确定“怎么教”。在使用课后习题的过程中,聚焦语文要素,厘清要素间的关系,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口语交流、思维发展、语言实践等阅读力。
参考文献:
[1]吴忠豪 薛法根《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8)
[2]汤岚.发掘课后练习的秘妙 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J].小学语文教师,2019(4)
[3]金淑娟.聚焦语文要素 展开学习过程[J].教学月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