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生活与数学的巧妙融合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李锦玲
[导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李锦玲
        梧州市龙平小学
        摘要: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核心素养下,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进一步与生活融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新知,结合生活素材拓展课堂教学资源,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生活  融合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再让学生从老师带来的牙膏盒、药盒、牛奶盒、橡皮、魔方、粉笔盒、固体胶、易拉罐、铅笔,彩色盒、乒乓、皮球、玻璃珠分一分,从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这四位新朋友。再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图形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分一分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情景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觉得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例如:教学《探索发现商不变的规律》时,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展示生活情境:开学啦,小红和妈妈一起到商店买文具。可是商店的广告把她难住了。广告是这样的:甲商店:10元可以买到2支笔;乙商店:20元可以买到4支笔;丙商店:40元可以买到8支笔。你们认为小红应该到哪家商店去买呢?问题一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有各的看法。此时,我就根据刚才提的问题问大家。学生有的就说:“甲商店最便宜,去甲商店购买”还没等他说完,就有同学反驳:“老师,他说得不对,三个商店的价钱是一样的。”我赶紧问:“是吗,小组赶紧研究研究给出你们的理由吧? ”学生在高涨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合理重组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的例2时,我把例题的两个长方形用卡纸剪下来,在两张卡纸的背面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请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观察法比较,发现难以解决问题。此时,我马上引导学生:“想想看,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问题一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孩子们认真地思考,踊跃地汇报方法。有学生想到了把两个长方形重叠在一起比一比。有学生想到了用同一张小纸片分别去量。也有学生想到用尺子分别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学生汇报时,我抓住闪光点,把握时机。把卡纸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就这样,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


        3.在熟悉的生活游戏中探究新知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探究新知识时,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玩的小游戏,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第2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精心设计了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做的掷硬币、转纸盘、摸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抽数字等活动,学生们在愉悦的体验中不仅学会了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而且能够评价一些规则和方案的公平性,并能在这些规则中选择有利的途径和办法。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生活实例中构建数学知识
        在课堂上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中,只有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才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
        如: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我展示生活情境:学生喜爱的肯德基,同时请班上的两位学生吃薯条,大薯条标价为11元一份,甲学生吃3份,乙学生吃2份,问其他学生老师应该为他们付多少钱?学生列式是:3+2=5(份)
5×11=55(元)或11×3+2=11×5=55(元),我立即追问这是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按照算理符合题目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吗?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小括号里的算理。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创设一切的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讲生活中的故事,内容有镜子中的自己,在河边散步的孔雀因为河里也有一只和它一模一样美丽的孔雀而掉进河里。还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剪纸,剪帖画,科幻画等作品。内容有自然风景、花草鱼虫、人物、动物、建筑物、字体等,学生兴趣盎然的在班级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的制作。在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互相提高,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了社会,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更加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自行车上、照相机的三脚架、瓦房的屋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课桌和椅子不稳固了,木工师傅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解释这些生活想象,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可喜的是他们体验到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这对形成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把小学数学与生活巧妙融合,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齐 芳、王 雪《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文献综述》、科学导报、2004年第1期
        徐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06期
     滕东.多媒体时代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7,(22):123,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