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王蕾
[导读] 本教学案例选题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王蕾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广西南宁530222



        【摘要】本教学案例选题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本教学案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为核心,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如何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背景与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注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同时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教学问题分析
        1.重难点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重难点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正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同样离不开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原理课第一章内容,较抽象,理解难度大,需要针对意识的概念、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等方面进行梳理,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学生分析:本课程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是:高中阶段在思想政治课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已学习意识的本质和作用;大学一年级在概论课已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在纲要课已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本课程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已学习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教学案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如何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学中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运用线上预习、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多种方法,按照“课前阅读—课程导入—新课学习—课堂总结—课后拓展”的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做到问题导向、应用导向、价值导向相统一。
        三、教学实录
        课前:手机课堂预习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国科研人员并未消极回避,而是积极开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学研究,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方式。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研制新冠疫苗工作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请同学们结合材料预习本节课内容,并思考: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之初,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机械唯物论,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1924年2月,陈独秀在某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个人的意志固然不能创造客观上不可能的东西,而在客观上可能的范围以内,却有个人意志回旋的余地,并且必须有此个人的努力及天才的创见,这客观上的可能才能够适当的实现。”对于陈独秀这段话,大家是如何理解的?请在黑板上用“关键词”写出你的观点。
        学生:(写关键词)
        教师:陈独秀这句话的前半段,说的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约束作用,将主观能动性安置于客观上可能的范围之中,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原则。后半段则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大价值,只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社会沿着客观规律向前发展。所以说,陈独秀正确解决了尊重历史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个核心问题。
        教师: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环节:学习新课
        知识点一:物质决定意识
        教师: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并与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相结合。      
        知识点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教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建设,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我们党一百年奋斗历史中,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知识点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教师: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准确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学生:(概述毛泽东同志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和实践)
        教师: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这一观点,并将其与中国当前国情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使得主观能动性成为改造世界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概述邓小平同志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和实践)
        教师: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为解放思想就是坚持实际,实事求是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内涵。
        学生代表:(概述江泽民同志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和实践)
        教师: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主体,只有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学生:(概述胡锦涛同志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和实践)
        教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关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的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理,也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和联系的观点,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
        学生:(概述习近平同志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和实践)
        教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按照客观规律要求谋划事业发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1分钟)
        建党百年来,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现在、过去或将来,我们都必须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第四环节:课后拓展(1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深情寄语:“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请写一篇论文,谈谈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新时代优秀青年。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充分发挥了原理课的政治导向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互动讨论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有了凝聚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课堂育人的品质,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项目: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强化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路径》(编号2018JGB4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