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教学思政元素挖掘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邓英
[导读] 课程思政本质是“立德树人”
        邓英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省常德市,415000

        
        摘要:课程思政本质是“立德树人”。本文主要是从当前高校教育的立德和树人的“双育”功效如何在诗歌创作教学中充分体现为目标,谈如何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文章首先将诗歌教学思政元素分为四类,即伟大的爱国主义元素、充沛的民族文化自信元素、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元素、高尚的人格美元素。挖掘思政元素时要注意外在形式的教育功效;注意教学语言运用的教育功效;用教师介入式创作,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强化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体系。
        关键词:诗歌  课程思政  元素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坚定四个自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探索,是提高德才兼备人才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课程中的思政要具有协同性和育人性两大基本特点。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其本质是“立德树人”。
        诗歌因其特殊的外在形式及语言的典型性,受到人们追捧。而诗歌创作在普通高校《基础写作》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高校教育的立德和树人的“双育”功效如何在诗歌创作教学中充分体现,这就需要每个教师深入思考。那么诗歌创作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呢?
        一、诗歌教学思政元素分类
        1.伟大的爱国主义元素
        诗歌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学文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屈原作为我国第一个有名有姓的诗人,创造了“骚体”,并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眷恋。爱国诗人、爱国诗作串连起爱国主义思政元素。
        2.充沛的民族文化自信元素
        引导学生热爱诗歌,激起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3.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元素
        以闻一多对新诗评判的三美标准为切入点,从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谈到生活中的审美标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4.高尚的人格美元素
        通过对诗歌作品讲解与创作者个人经历,谈创作需要具备品格、品德的美,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如诗人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逆境的乐观心态,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操等。
        二、如何深度挖掘诗歌创作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挖掘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做到“隐”字原则。将思政内容过于直白生硬地插入,会引发学生反感,进而会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那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的“双育”功效。所以,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无形而自然地切入,如同在一盘佳肴中,点缀一点好吃又好看的食物造型,做到完美的搭配。
深度挖掘诗歌创作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主要是以下几大方法:
        (一)注意外在形式的教育功效
        1.教师的师德展示:通过精美的PPT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设计,来表现教师的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课堂上的耐心倾听,走动式教学,充分展示教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精神。
        2.教师的师风展示:教师从走进课堂的一瞬间,就要用得体的仪容仪表展现教师风范。如目光扫视全场,始终面带微笑,以饱满的工作状态面对学生。

衣着得体,妆容恰如其分,充分展示对学生的尊重。
        3.具有中国古典美的PPT模板:可使学生沉浸在中国传统艺术美的氛围中。
        4.中国风的视频导入:播放《一棵开花的树》视频,在视频的选择上,注重中国风的画面与民族风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在美的画面、美的音乐中感受美好的中国语言文字。
        (二)注意教学语言运用的教育功效
        1.课题设定:诗歌-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课题本身就是思政元素。
        2.抒情性浓的语言导入:视频播放后,用一段优美的赞美中国诗歌的抒情性语言开启课程讲授,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热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开花的树,每一朵花开,都是一种情怀,写出来都是诗。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让我们一起等待花开,等待一首诗的绽放。从3000多年前的蒹葭开始,诗歌就开启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妙星河。国务院2月15日下文,2025前中国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可以说,诗歌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源泉。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习诗写诗,一起传承中华文化。
        3.两首诗歌的比较:介绍浅浅体,比较两首贾浅浅的《我的娘》和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两首诗。每个时期对于诗歌写作都有一些争议。当前网络上有个文学现象—“浅浅体”诗歌倍受关注。西北大学某教授称贾浅浅为“生而知之者”,注定是“天成的诗人”。中国作协某会员认为,贾浅浅“一个‘天然’的诗人,必定是不受拘束”,但更多的人持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将《一棵开花的树》与贾浅浅的诗《我的娘》进行比较,谈谈对浅浅体的看法。以此引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他认为新诗应符合三个美学标准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然后拓展生活中每一个对美的发现都可以美的诗歌形式写出来,创作要善于发现真正的美。
        4.讲解诗歌的起源: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PPT飞出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徐志摩,艾青,海子等头像)。此处强化对中华文化自信的确立。
        5.讲解诗歌的分类: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往往依附于一定的人事物理,借景抒情,寓情于理或托物言志(展示舒婷的《致橡树》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此处切入两位作者高尚的品格情操,说明只有人格高尚,才能写出不朽之作。
        (三)用教师介入式创作,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用个人诗作的视频展示,介入到学生创作中,使学生的写作不孤独,而且充分展示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语言文学,热爱诗歌创作。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不能单纯地游离于课程之外,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以学生为主导,及时转换个人角色,在某个时间将自己也当作学生,展示个人实践成果。可以采取几种方法:
        1.教师可以汇编个人文集,将优秀作品做汇编,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2.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教师亲自示范。上课初,使学生明确写作不是作家的专属,在日常生活及未来的工作中,很多方面都需要写作,改变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主动积极地接受该门课程,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教师每次布置训练题目时,都要尽量做到亲自示范,与学生一起创作。从而在指导学生习作时知道怎样讲评,学生也容易接受,并乐于写作。
        (四)强化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体系
        教师在诗歌创作教学过程,要积极参加创新研讨活动。相关教研室以教师教学发展为抓手,坚持不懈地推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和方法更新。如通过教学小组讨论,对诗歌创作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各种“教学沙龙”、网络平台、QQ群等形成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社区,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研讨活动,增强了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学术上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强化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体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