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去”还得“收回来”——以《三顾茅庐》教学为例谈小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沈林洪
[导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存在重视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特别重视语言的品味、感悟,然而却忽视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概括时无重点,用读课文替代或概括太简约,不涉及课文要点的现象较多
        沈林洪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215126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存在重视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特别重视语言的品味、感悟,然而却忽视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概括时无重点,用读课文替代或概括太简约,不涉及课文要点的现象较多。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课题入手、抓关键词、总结提炼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不但有分析理解上的“放开去”,更有组织概括的“收回来”,重视并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概括能力;策略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在阅读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文章,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尤为重要,其中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分析的能力、做出判断的能力等,而分析能力中就包括了概括能力。虽然课标中没有提到“分段概括段意”这一要求,但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读懂课文,抓住重点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就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课题入手,指导学生学会概括。
        课文的题目,一般地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包括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首先就从课题入手,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当板书“三顾茅庐”这一课题之后,教师就问学生:“课文中讲了谁三顾谁的茅庐?”学生很快回答道:“刘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的方法,理解“三顾茅庐”中的“顾”的意思。“顾”在词典中有八种解释:A转过头看;看B注意;照管C拜访D商店或服务行业指人前来购买东西或要求服务的E珍惜;顾念F但是G反而H姓。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找出了正确答案,即“拜访”。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教师强调,“拜访”的应该是人,而不是“茅庐”,应该怎么说呢?学生回答道: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屋里的诸葛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好课题,对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思路等都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很有好处的。对于记叙人物或事情的课文,还可以从记叙的四要素入手,再结合课题连成一句话,即谁?什么时间?在哪儿?做了件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就很很容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抓关键词,指导学生学会概括。
        每一篇课文,总会有总起分述或者叙述后再概括的写法,这样的写法体现了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这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抓住总起句、概括句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教会学生分析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从而指导学生学会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教学《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前两次拜访的结果怎样?(没见着。) 那么前“两次”拜访背景如何呢?教师补充了两次拜访的资料,再指导学生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效果就更深入了。同时,教师还指导学生运用概括段意方法:人+事。在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指导学生体会这就是《三顾茅庐》写的刘备的第三次拜访。指导学生从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刘备三顾茅庐不必要)但是刘备还是像前两次一样,恭恭敬敬地来了。这时,指导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教师指导概括板书:上路前   责备张飞。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出示文中描写隆中卧龙岗景色部分这段文字,再指导学生充分阅读,朗读背诵,然后指导学生说说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的时候就下马步行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教师指导概括板书:到隆中   耐心等候。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补充材料,指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于三国时代“群雄纷争”的局面的分析使刘备“茅塞顿开”,刘备也凭借自己的诚意得到了贤臣诸葛亮,再指导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教师指导概括板书:见面后   茅塞顿开。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进行指导朗读,概括“如鱼得水”这个成语,再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句,体会诸葛亮与刘备的深厚友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这种方法很常见但也很实用。如果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根据中心句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三、总结提炼,指导学生学会概括。
        概括能力的训练是逻辑思维的训练,概括的过程是抽象概括能力的运用,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训练的过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在课堂上,使学生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教师首先要让他们对该段内的每句话和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具体理解,然后抓住最主要的内容概括为段意。
        在教学《三顾茅庐》第一课时,当学生基本能够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时,教师再问学生: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讲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呢?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发现是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从而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指导概括段意,即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最后,教师再指一名学生根据段意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抓住重点能力和提炼能力的一个综合训练。但是,小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1]吴晓萍.例谈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19(02):59.
        [1]张丽萍.谈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J].高考,2017(03):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