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琳 王威
四川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62006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掀起了生物教学新课改研究的热点,教学实践中存在部分教师完全摒弃三维目标的现象,未正确认识生物学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过程中存在“形式化”、“机械化”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三维目标和生物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笔者从三维目标出发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落实建议。
关键词:三维目标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目前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证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提出对于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为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效平台。如何在现有三维目标实施基础上更好地过渡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文探讨的初衷和方向。
一、三维目标的实施与现状
从2001年初启动的第八次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即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基于一维(双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前使用的一维(双基)目标主要聚焦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维目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可谓“量变”,其次,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可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可以理解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谓是“质变”,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双基”为教学目标,新增维度的提出充分说明了新课改是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不仅关注人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关注人生存的其他维度,能够保证素质教育在学校、课堂中进一步落实。三维目标提出是对一维(双基)教学目标的扬弃和超越,自使用三维目标以来,教师能普遍认同并努力践行[1],用其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备课、说课),课堂教学内容从逐渐“知识中心”走向“三维并重”,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很多时候成为一纸空谈,亦或很多高学段的教师迫于教学的压力,将此维度的教学目标一带而过,通过原始的讲解渗透方式向学生传输,并不关心这一维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收获。
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核心素养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聚焦的根本性问题是“面向未来教育培养怎样的人”。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即“4C”能力)已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基于“4C”能力的“5C”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辩思维、合作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又为核心素养这一学术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2]。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发布以来,相关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理论体系对核心素养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一类是从教学实际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问题总结和经验总结。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提出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具体阐述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5],新课标还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4个方面的内涵进行详细的说明。学科核心素养在选择课程知识、组织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的难度、安排课程的容量、实施教学和确立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起导向作用,使课程标准的形态从教学大纲、内容标准走向成就标准,即以学生应该达到的素养作为课程标准的纲领,更加体现了现代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
三、生物学三维目标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辩证关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6]中将生物学的三维课程目标明确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对课程目标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新旧版本课表中课程目标展示如下(表1)。
表1 新旧版本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梳理表
关于教学目标变化及关系分析的研究较多,但基本都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阐述和解释[7-9],从新课改背景下解读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比如余文森在《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中提到,三维目标较一维(双基)目标而言,是具有继承和超越的意义,同样核心素养较三维目标也具有继承和超越意义[10]。吴星在《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文中则认为“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传承和提升”[11]。因此片面的认为应该摈弃三维目标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正如杨九诠教授所说“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分析框架”[1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是不容易把握的,具有明显的内在性,而三维目标易于操作和实践,因此在设计和书写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为教师提供思考和分析的框架、依据。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新时代对“全面发展的人”要求的具体体现,三维目标是现阶段实施、落实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助手”,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三维目标,也不可过分依赖三维目标,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具体到生物学这一学科,三维教学目标和生物学核心素养之间也具有这一关系。联系教学实践,通过对表1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各维度都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有着密切关联。笔者将其梳理如下(图1),其中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是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培养目标的基石,知识仅是素养养成的载体,要将知识转化为素养还需要“方法与过程”,即“能力”,学习者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认识新事物的一般方法,养成一定的态度与思维方式,形成生物学科的生命观念,了解与之对应的社会责任;三维目标中的“能力”则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两个维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主要对应于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可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参考价值。
图1 生物三维教学目标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分析图
四、基于三维教学目标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
在认识三维教学目标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三维教学目标来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另一亟待解决的教研难题。目前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中存在“不适应”、“机械化”、“形式化”等问题。核心素养目标具有宏观性,更适合于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存在机械地将核心素养进行分割的现象。在查阅文献和联系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基于三维目标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整理如下:
(1)把握好生物学三维教学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认同三维目标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抓手,但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扬弃,做好落实核心素养的过渡工作。
(2)教学目标的指向对象是学生。学生要掌握知识及方法,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展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提出学生自立、合作和探讨学习。
(3)掌握教学目标的书写原则,做到准确与科学并举。在书写教学目标时,仍可以借鉴和参考三维教学目标的维度。教师需梳理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中的具体体现,细化为知识点,设计为教学活动,联系学情预设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时要具体,落到实处,不可采用空话、套话,最好选用可检测评价的目标行为动词。
(4)落实核心素养须面向学生未来的发展。要以学生关注自身和自然为目的设计和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要以学生生存和生活来设计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要以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为目的设计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要以学生参与社会为目的设计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5)设计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应着眼于整体教学,不拘泥于一节课中的教学目标中核心素养渗透的完整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落实核心素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避免在一节课中机械地将核心素养分割为四个维度。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凝聚和归纳学生所需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2019年版的高中生物教材《分子与细胞》为例,教师在设计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时可以参考表2进行单元整体设计。
表2 《分子与细胞》(2019年版)核心素养四维度单元教学目标设计表
参考文献:
[1]陈娇, 王飞.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J]. 中学生物教学, 2019(14).
[2]魏锐,刘坚,白新文,马晓英,刘妍,马利红,甘秋玲,康翠萍,徐冠兴.“21 世纪核心素养5C 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第38卷(2): 20-28
[3]李润洲.继承与超越*——“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异同辨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6,(22): 11-16
[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孙中伟,赵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解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 11-13
[8]廖伯琴,李洪俊,李晓岩.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及教学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9): 77-88
[9]胡仁发.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解读[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9,(1): 179
[10]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 11-13
[11]吴星.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化学教学,2017,(1): 3-7
[12]杨九诠.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分析框架[J].上海教育科研.20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