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秒
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对城市疫情防控治理的一系列思考,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系统分析,信息技术的助力、社会动员的能力、群防群治的治理,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基本途径,但在疫情危机下,城市依然存在着数据支撑决策不够,社区作用尚未充分的发挥,社会公众参与不足和治理体系不健全等治理短板。结合城市在防控疫情中的应对策略,最后,提出要注重基层有机联合,提高处置协同性,完善以智慧化为导向的城市治理,完善疫情舆情控制系统和加强公共卫生环境的管控,提升环境品质。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防控;治理现代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了公共健康问题,城市在此次的新冠疫情中成为了主战场、重灾区,疫情危机前,许多城市暴露了较多的潜在问题和差距。由于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大、病毒快速传播的特点、使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也给城市的治理带来了考验,特别是考验城市治理的有机性和组织力,能否有效的安排群众的正常生活、确保物资的供应、有效的调动群众做好个人的防护、高效组织生产等问题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反思本次疫情危机中城市应对的经验和不足,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的策略,是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公共危机的治理
城市治理中的公共安全问题突出,城市的运行与发展承受着严峻的风险威胁,各种不安全、不确定的因素构成了现代城市的安全危机,关于公共危机通常是指超出政府和社会常态管理能力,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危机,学术界普遍认可罗森塔尔关于危机的界定:“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性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纵观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中政府主导、轻社会参与,缺少公共沟通、联动整合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当前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困境所在。
疫情涉及面广、扩散快、防控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城市的高密度影响,高密度人口地区容易导致人群扎堆、资源紧张和疫情的加重。中心城市有较多人口密集的老旧小区,由于多数没有封闭隔离,缺乏社区治理,因此出现病例后难以进行隔离管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就进一步凸显了的城市人口高密集和流动人口多的负面影响。其次城市发展的不稳定性,由于在疫情期间城市规划治理的缺失,使得公共设施很难转为隔离点、临时的医疗点、缺乏对空间的事先保留,临时医院选址上的仓促导致后期不能很好的利用,从而造成空间的资源浪费。疫情也限制了人们的消费,很多城市的企业链断裂,使得在疫情之后的企业难以复工复产、转型难等问题。第三,由于城市大、人口多,疫情发生还面临着医疗资源供给和各种生活物资缺失等诸多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发后,曾出现医疗资源紧张、防护用品缺乏等紧急问题。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城市治理的新特点
(一)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期间,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能够实时掌控疫情数据和病患收治信息,全面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实现多部门协同应急指挥,提高了疫情防控效率。对流动人员的精准掌控,减少了人员接触、资源浪费,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捷,实现了对疫情的精准防控。在疫情信息传递方面,信息化防控体系实现了市民健康和疫情防控资源、物资的数据管理,信息共享、科学评估,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协同抗疫,各省市充分发挥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的优势,构建了一套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来源、防控救治、复工复产的“精智化”现代治理体系,为全国提供了数字化抗疫与经济发展的创新经验。
(二)基层治理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此次疫情防控体系的主体是多元协调治理,包括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后勤保障、宣传,多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同时依托基层社区作为“第一道防线”,也是外防输人、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基层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区网格化的管理,实行疫情监测、排查、预防等工作,在社区中对确诊患者、亲密接触者实行筛查,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是为居家隔离居民送药送餐、劝阻外出活动,除了基层社区以外,调动社会组织的合作也是必要的,将志愿者、商业协会、社会工作者等有机结合起来,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物业则是社区疫情防控的“守门员”,防控服务工作的落脚点都在物业,物业与街道办、社区的联合,弥补了防疫人数的不足、信息不畅通的弊端,在落实隔离点居民生活物资、引导居民科学防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党建引领在基层自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形成了“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物业+志愿者”的防控队伍,团结一心共同参与疫情防控。
三、当前城市治理存在的困境与挑战
(一)城市综合治理能力薄弱
1.公共卫生领域长期号召的“分级治疗”的方式没有真正的落实,群众难以信服社区医院的技术水平与医疗设施,病人集中涌向大医院,加快了病毒传播,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受到了冲击,超过了原本其承受的限度。
2.疫情期间出现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工的职责体系划分不清和职能行使问题,城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不尽如人意,出现类似红十字会的物资分配、运输延误和工作失误的问题。
3.信息不对称情况仍然存在,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度不够高,没有互通,阻碍了数据价值进一步发挥,比如对流动人员监控的缺失,零散的数据对城市治理规律性的把握是不够的。
(二)城市治理智慧性有待提升
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广度都有待提高。当前智慧城市涉及到城市的社区、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服务,但数据支撑决策不够,公共服务的功能有待提高。从疫情防控来看,信息技术辅助方式运用不够充分,依靠人力资源的投入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在排查疑似病例、隔离防控工作中,仍以日常巡查为主,智慧城市治理的功能在实际运行中还是有些差距的,很难做到全方位的监管。
(三)社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从技术上来看,社区智慧化治理水平还不够,智慧社区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仍需深化;从社区管理来看,要将疫情防控的问题依托基层社区,社区服务仍需挖潜,要理清街道、社区、物业企业、业委会等职能关系,物业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从主体协同上来看,社区治理离多元治理还有些差距,要将街道、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有机的联合,协同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去。
(四)社会公众参与不足
社会现代治理体系不仅是部门职能分工划分的问题,还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在政府的领导下,各主体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协同治理。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看,各主体参与不充分、社会力量发挥不够。尽管疫情防控中,社区在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志愿者、商业协会、社会工作者也在为看病、开药、购物等提供民生服务,很多专家也在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但受“大政府、小社会”治理模式的影响,政府对多元主体特别是社区力量如业委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的管理、培训不够,以至于疫情防控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引导机制尚不明晰,缺乏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疫情防控作用发挥不充分。政府未能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控,以致政府管理成本加重;同时,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会资源被闲置或未配置到最急需的地区,造成资源配置浪费。
(五)突发性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完善
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能力的考验,对健全突发性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一是缺乏应对重大突发性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做到网络舆情有法可依存在困难。各级舆情应对机制标准不清晰和地方相关法规不健全使得各方在实际应对舆情时存在相互推卸问题,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一些相关部门不能合理的监管网络舆情,出现监管过度或缺失的现象。
由于监管网络舆情过度或者缺失会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而且引发的负面舆情会对整个事件的走向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三是网络舆情引导的时效度掌控能力有待提高。官方媒体发布信息与民众的需求信息存在滞后或错位的问题,导致各种不真实消息和谣言层出不穷。由于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不完善,政府对于疫情走向的趋势的推测就会模糊,从而会影响整个疫情体系的良性发展。
四、基于疫情防治城市治理的建议
(一)注重基层有机联合,提高处置协同性
基层是疫情防控最重要的一道防线,要将疫情防控理念引入基层治理领域,实现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闭环。一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治理、齐管共抓的城市治理格局,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积极应对突发的公共事件。二是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功能,应赋予基层社区相应的事权。同时,还可以发挥社区作为防疫第一阵地的作用,鼓励多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构建社区统筹管理监督、业委会自我管理、物业委托管理,由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人参与到网格化的社区治理结构中去。由于社区存在特殊的群体和弱势群体,在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制定相应的扶助策略,将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有机联合起来,共同参与来保障弱势群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加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治理。
(二)完善以智慧化为导向的城市治理
虽然我国在应对突发灾害和疫情时已有较完善的应急反应机制,并经常进行灾害应急培训,但在疫情防治实际过程中仍显不足。城市规划应落实应急反应机制,配置应急公共设施。城市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大数据掌握信息,把握疫情变化与病人流动的分布,为高效排查提供支撑;提高精确捕获城市信息的能力,建立全面的、全方位的智慧社区,全面感知社区的运行状况,提升社区服务的智慧化能力,运用智慧城市的数据,建立完善的城市应急机制,划分疫情管控片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服务站点,配置物资服务站点,选择物资储备点。
(三)完善疫情舆情控制系统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其传播速度快、严重的破坏性对政府应对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加强对舆情的实时控制和及时回应。一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加强对疫情舆情监测。可建立地方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保证舆情收集的准确及时。二是维护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政府可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听取民众的意见,接受媒体、大众的监督,对民众的疑难问题进行回应和反馈。三是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小程序等手段作为新型社会治理的方式,及时、客观的报道事件的动态。
(四)加强公共卫生环境的管控,提升环境品质
重视环境治理对公共健康具有支持作用,环境治理不仅有利于控制已有的疾病,还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在控制疾病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未来工作中,继续做好环卫秩序管理、城市卫生消毒、规范收运处置生活垃圾,切断垃圾病毒源传播途径,及时对健康隐患的公共环境进行严格评估和综合整治,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此外,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要落实老旧小区防疫工作,加大小区公共设施改造力度,合理配置生活垃圾分类区域。
总结
五、总结
城市群、都市圈作为开放的复杂系统,忽视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等底线能力建设,将使城市群不可回避的“赤裸”面对着各种风险。提高城市群的“抗打击”能力,保证城市群在突发冲击下的基本城市运转和社会稳定,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冠疫情冲击下,城市都经受住了重大不确定因素的考验,现代化治理水平得到了检验,但仍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从更长远看,要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不仅要补齐疫情冲击下显现出的城市治理现代化短板,还需要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总之,在城市治理现代化,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为核心目标,体现时代特征、城市特点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行为,从而提升城市质量,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1]杨瑞,欧阳伟,田莉.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的渊源、发展与演进[J].上海城市规划,2018(3):80-83.
[2]邓毛颖.智慧城市与智慧的城市规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50-53.
[3]郝磊,戴慎志.城市规划应对不确定性问题的范式研究[J].城市规划,2012,36(7):15-22.
[4]李纲,李阳.智慧城市应急决策情报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3)39-45.
[5]李秉毅,张琳.SARS爆发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3(7):71-73
[6]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
[7]张京祥.以共同缔造重启社区自治组织功能—应对2020新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城市规划,2020.
[8]厄里.全球复杂性[M].李冠福,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吕静.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应对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9(6):60-65.
[10]李静,谢耘耕.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界,2020(2):40-48.
[11]度继光,马君.试论人工智能助力网络舆情沟通[J].酉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12]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 2) : 132 - 138.
[13]王佃利,沈荣华.城市应急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4( 8) : 68 - 72.
[14]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5]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 2010( 10) : 20 -32.
[16]李秉毅,张琳.SARS 爆发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 2003( 7) :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