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情境视角下的“六个意识”——从高考命题的情境化趋势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六抓手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吴肖苗
[导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而作文题情境化,符合学以致用的价值追求,为写作活动搭设了支架,既利于考场行文,也利于考场作文的评分
        吴肖苗
        惠州市光正实验学校 广东 惠州  516000
        摘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而作文题情境化,符合学以致用的价值追求,为写作活动搭设了支架,既利于考场行文,也利于考场作文的评分。本文聚焦近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情境化趋势,将情境化要素归类为六个意识:主体意识、对象意识、背景意识、目的意识、文体意识、语体意识,并将此六意识作为抓手,指导学生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关键词:情境化;六个意识;高考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高考评价体系与近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境化趋势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构建的“一核四层四翼”评价系统,明确提出并回答了“为什么考”这一本质问题,并由此生发出对“考什么”“怎么考”等基本问题的回答。同时,还强调“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具体到语文学科的作文题,“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这一评价体系及其所倡导的考题设计情境化理念,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与评价指明了方向,对高考作文备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根据上述理解,情境在高考题命制中成为基本要素,可以理解为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的“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在作文命题中,情境就是命题者为考生设计的一个真实可感的写作情境。下图为笔者列表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中的情境化趋势。


        不难发现,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情境化”设计渐趋明显,笔者将情境化设计按照不同要素做出如下分类:写作主体、写作对象、环境背景、写作目的、文体要求、语体要求。也就是说,命题者通过考题的情景化设计,客观上提示考生构思,行文应体现主体意识、对象意识、背景意识、目的意识、文体意识、语体意识。
        本文将就“情境”这一关键词及其视角下的“六个意识”,谈谈高考作文命题“情境化”的积极意义与如何用好此“六抓手”,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二、作文题情境化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要彰显作文题的情境化设计?窃以为理由如下:第一,情境化的作文题贴近实际生活,应用性更强,摒弃了学无一用的痼疾,符合学以致用、考以致用的价值追求。而考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能生发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现实问题与思维的碰撞能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自身责任与使命担当。以2019全国卷Ⅱ为例,命题者给出五大写作任务:“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每一种情境化设计都突出考生以参与者身份体验历史,思考未来,写出“少年与强国”“小梦与大梦”相融的生命感悟与使命担当。
        第二,作文题的情境化设计不是写作时的“脚镣手铐”,而是在帮助考生搭设一个写作活动的“基本框架”。如果考生能主动进入命题者给出的真实“剧情”中,利用环境要素,当好一个掌控全局的“导演”;再明确身份要素,当好一名“主角”,激发所思所感,获得真切体验,进而发展与提升思维品质,将有助于考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第三,作文命题情境化还有利于防止考场套作行为。于考生,作文只有完美匹配命题者设置的一系列情境元素,才有可能获得高分;于教师,阅卷时根据各个要素的完成情况,能够较为客观公允地评阅作文。
        三、如何用好情境视角下的“六个意识”
        高考作文的一系列情境要素为考生在写作活动中搭设了“基本框架”,大致明确了写作的“各项规定动作”,同时提供了写作的思维路径。考生若利用好这一“基本框架”,就如戴着脚镣手铐跳舞而舞姿更遒劲一样,写出契合题意、论点深刻、感情真切、个性鲜明的考场高分作文。
        前文,笔者已将情境元素做出了分类,据此感悟出命题者对考生提示的“六个意识”,那么,我们当然可以以此作为“六个抓手”,帮助考生构建写作路径。
        1.主体意识与对象意识
        主体意识即“我是谁”,指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参与者,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需要作者兼具事件叙述者和思考者、时代见证者和建设者、情感表达者和体验者等多重身份。对象意识即“写给谁”,指“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聆听)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以及有利于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概而言之,情境化作文写作要明确谁写给谁或为谁而写的问题。
        这两个意识皆要求作者在文章中明确自己的身份及写作对象,这就要求考生以主体参与者的身份切入,思考问题、提出观点、表达态度、抒发情感,置身于交际情境中面对固定的受众完成交际任务。一般而言,交际主体为学生,交际对象为同学、老师、家人等。由此可见,主体与对象符合考生认知水平,有利于考生思考与表达。以2019年全国卷Ⅱ为例,命题者给出的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的五个写作主体都是青年学生当事人,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但写作对象分别为:集会学生、家人、同学和“百年功勋人物”。对象的不同直接关系到语气,甚至是内容的不同。为家人而写时,应当在意气风发间透露出亲切温暖;为“功勋人物”而写时,应当用敬称,且在字里行间中表达出自己的敬仰和要向功勋者看齐的心愿;为集会学生和同学而写时,应当展现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年热情,并提出时代的号召。且笔者以为,同学作为写作对象时,口吻可以比集会学生作为对象时更加亲切、亲昵。甚至一些没有明确情境化设计的作文,也可通过联想加入主体和对象意识帮助行文,以全国卷Ⅲ作文为例,漫画“我再看看你们”就可以通过联想重构:由考生向老师诉说此情此景时所思所想,也可以身份互换,叙写老师向学生表达不舍和美好祝愿。加入主体和对象意识的构思,表达情感定能更真切感人。
        2.背景意识与目的意识
        背景意识即“在什么情况下写”,命题者在情境化设计中搭建了一个真实场景,需要考生进入场景接受真实任务,脱离了这个具体背景,信息的传递就会断层,交际活动也就不能完成。目的意识即“为什么写”,在命题者搭设的真实场景中,参与主体往往会有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例如劝诫父亲、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向班上的同学推荐一本书等。
        试题设置的情境和交际目的,往往只是一个“宏观抽象”的事件与目标,却极大地影响行文的内容。考生应在写作中把“抽象”情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真实情境”,将大背景转换为小场景,即有事件、有人物的具体生活画面,通过对材料和题干的理解进行情感倾向判断,将自己融入“剧情”中去,并完成交际目标,才能在有真实感和感染力的同时完成交际任务。以2019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为例,考生需要依托历史知识,调动联想,将自己置于100年前的那场风雷激荡的青年运动中,在振臂一挥中表达出对爱国精神、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颂扬或追求,融入对未来的热情关注和责任担当,描述具体可感的情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背景知识和交际目的也是写作教学与作文应试的重要策略。借助情境化,学生能够将空泛笼统的写作任务转化为具体明确的语篇,抛弃“假、大、空”的陈旧把式。其次,选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的素材时,要符合时间及空间的合理性,比如选定过去某个历史节点来写作时,就不能使用晚于这个时间节点的的素材,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3.文体意识与语体意识
        文体即“以什么体裁写”,指因在交际中思想主旨、思维方式、写作内容、目的对象等不同而形成的文章样式。近年来的全国卷情境化要素中的文体要求多为书信、演讲稿和发言稿。面对这些不同的文体要求,考生应掌握常用文体的文体特征,如固定结构、固定用语等方面的形式特征,以及关联生活、言为心声、个性鲜明等方面的内容特征。语体即“怎样表达”,是由于交际领域、目的、对象等的不同而在语言运用上形成了一定的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的语言特点。
        文体、语体二者既是写作任务指令,也为写作打开思维空间。文体、语体二者虽内涵不同,但相辅相成,互为匹配,且文体制约语体的选用,语体强化文体特征。2017年全国卷Ⅰ“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全国卷Ⅰ“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在这两项任务指令中,文体的模糊性虽然提供了多维写作向度,但写作的针对性减弱。相比较而言,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如“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文体明确,更加利于学生联想发挥。相对于近年常考的书信文体而言,慰问书信略有不同,如欲凸显它的特殊性应首先关注慰问的对象,并明确目的。同样是信件,慰问信在视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表示出同情、支持、安慰、鼓励、颂扬等不同的情感时,也要用以情动人、简明用语、连贯其意的语体特征来行文。其次慰问的语气很重要,应比一般书信更诚挚更亲切,字字含情,句句有心。再以2020年全国卷1的“发言稿”和2020年全国卷2的“演讲稿”为例,从文体、语体角度考虑,演讲稿、发言稿都由书面语体和谈话语体有机结合而成,且力求通俗性、简明性、感染力、现场感等特质。不仅如此,内容的现实性、情感的真挚性、观点的个性化、口头表述的张弛有度、抑扬顿挫等因素都不可或缺。
        因此,考生要在作文时树立文体意识和语体意识,就要做好文体和语体特征的知识储备,如称呼、落款等形式特征,同样,也可依照文体、语体的规定进行说理与思辨、联想与想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