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王恒 李彤
[导读] 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高校教学模式
        王恒 李彤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高校教学模式.此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教学成本同时做到缓解部分高校师资缺少的压力,在这个基础上又能够提供给学生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平衡,实现学术共享。但是在跨校修读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以此推进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跨校修读;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一、跨校修读学分模式实施现状
        近年来省教育厅积极地推进高校开放式教学加强,截止目前,各省已有962项高校的合作跨校修读项目取得了成果,跨校修读项目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成立全省30.2万人大学生,开展了教育界新模式的启程。
        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获,带来了更多的学术交流,更广泛的知识应用,以及更多的专业知识,一二年,教育部推广了互联网线上课程,大量的优质线上跨校课程在网上面向学生开放,公众也可以获得免费学习的机会,可以看出,此模式的展开对我国各高校来说,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联合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创新与实践,可谓是教育改革的百家争鸣,从另一方面新教育模式的运作上,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地理位置,在相近位置的高校之间,更加容易交流合作,因为较近的距离也表示同地理位置的教学系统、师资等更为接近,可以有效的取长补短,进行学术上的互补,较近的距离也更加方便交流沟通。我们应当面向新兴的模式,共同培养人才,教师互评协同创新,产生合作,以及对外的交流,切实地增强教学质量。
        目前各个高校已经拥有了优质的课程资源平台。跨校修学分也是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次验证,通过这次教育改革可以让大家看到未来教育的巨大变化,也能看到高等教育的诚意与努力。为了创新实践新型的教育体系,极大程度的推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的资源共享,推动教学的模式方法以及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党教育机构指出,持续化的推进互联网跨校课程,增加艺术学科的交流,为艺术人才的产生,积极的改革教育,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有效的实现精品教育和扩大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艺术性人才的产生。
        
二、跨校修读学分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 为了跨校模式下保证艺术性的人才教育,必须加快各高校的互联网课程建设,我们应该做到跨校修读学费模式的创新,采用不同,以往的线上教学,而是顺应时代改为互联网教学产生新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创新与实践。各高校确定跨校修学分课程之后,跨选修模式的课程需要学校的教学团队,最终由有辅导老师给出在校的考核成绩已认定学校的跨校选修模式学分。
        (2)当跨校修读学分模式项目的组织与设计实施起来。引用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接在,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各高校学院作为该项目的建课方也给予了大量的指导与帮助。这次还成立了跨校修读学分模式的交流会,以便各方高校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效果及下一轮教学实践的规划进行深入探讨,为各高校推动大学快修校区,快模式做好准备。同时,建课教师也起到了积极的教学作用,实行互联网班级授课。

教学团队也应注重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积极配合跨校校方对课程资源的分配升级以及要求。跨校方积极的建立交流,共同完成学业教学,学术指导,课程作业,学习以及读学分工作。学校的领导也要积极配合跨校修读组织的各项工作,新的革命必须更加重视,各个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报告,分工明确,做好相应的工作,严格分配课程保证线上教学的质量,提高工程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支持此项工作的教师给予倾斜。
        这是一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革命。跨校修读学分模式,在全国各省高校逐步推进开展。是一种利用部分精品开放资源在线上线同时,进行的一种混合教学模式,使用课程资源的称为用课方邮件客房提供课程教学视频教学资源题材测试是师资等资源,用课方根据校园艺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互联网跨校修读课上准备合适的课程,同时也要保证内容的高质量,并且较近距离的学院间也要安排线下的授课,进行面对面的新兴学术交流,双方要共同组建起优质的教学团队,对跨校学生进行全方面的高效教学以及高质量的培养,最终由双方共同拟定学分的各项考核,学生的分数经过双方院校的证实以及认定,有效的基础上便称之为学分互认,这就是跨校修读学分的根本所在,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业,也收获的更多的知识和见识。

结语
        学分互认也就是跨度修学可谓是教育界的重大突破,也作为最高等的教育模式得到众人的认可,是教育开放化的体现,是人之根本的教育本质,满足了天下学子的求学欲望,具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跨校修读学分模式,在各个程度上也整合了优质资源教学系统以及师资教学资源。推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人群受到了高等教育资源,以达到各高校互利互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欣欣.插画装置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2-20
        [2] 张夫也. 外国工业美术史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66(9):67-68.
        [3] 鲁热. 当代艺术理论[M].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5:20-32
        [4] 李长鸿. 艺术学习三部曲[M]. 北京:中国博学出版社, 2000:6-20
        [5] 李沙. 艺术美的力量[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9:20-30
        [6] 李曼. 装置艺术的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5-26
        [7] 黄玉忠. 设计心理学[J].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 2018,52(28):19-25.
        [8] 齐琦. 艺术系设计理论研究 [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6.
        [9] 王忠恒.艺术平面构成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2-16
作者简介:
        王恒,男,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李彤(通讯作者),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